生活的意义读后感(一)

  《生活的意义》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有一次出差到东北腹地,目的是为公司讨债,明知这几年经济状况不佳,要不回多少钱,更何况是偏僻的山区乡镇。我们由佳木斯搭乘火车去那个小镇,火车中途上来的乘客很多,多是由郊区去小镇的当地的农民。好在他和同事买到了有座号的车票,可以把头伸向窗外,避开车厢里污浊的空气。那时正值六月末,一望无际的平原,让作者惊叹不已。火车又临小站,上来的旅客依然很多,这时,作者看到一位**。他的外表很平常,穿一件干净的浅色连衣裙,那裙子使她在那些穿着肮脏的乘客中异常显眼,而且简直就是不合时宜。在她的身后跟着几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乖乖的随着她往车厢里挤。终于,他们在作者的斜对面站住了,这是我看到你**转过身用手比划着什么,因此,很快作者就断定那**是为教师,带着他的几个聋哑学生。有乘务员过来卖雪糕。作者和同事各买了一只,那位**也拿钱买了五只,但是他们一共有六个人,她把雪糕递给学生们,自己有在看书。雪糕实在是难吃,同事只咬了一口就扔了出去。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挤了出去,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根雪糕。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能吃苦。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二)

  对于生活的意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

  ——题记

  有些人认为,生活只有在很充实的时候,才有意义。但也有人认为,恰恰只有当生活不那么充实的时候,它才更有意义。

  假如我们在这里对“充实”的理解为丰衣足食,生活高枕无忧。很明显的,对生活的意义,以充实衡量,已经映出这些人的生活是多么清淡,表现出对生活的不满。相反,以不那么充实来怀念曾经,曾经的生活才算是有意义,折射出生活在富裕里的人,每天无所事事,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厌倦,倒怀念为充实的生活打拼的日子,是多么有意义。

  不难看出,两者都对生活不满,前者则是攀比的心很重,以后者的生活标准对自己的生活对比,向往却达不到**,生活的意义在他的心里显得淡淡无光。后者对生活的意义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已经达到的标准止步不前,甚至厌倦。我们都知道攀登无止境,永不止步,每一次幸运的降临都是为了让我们看得更远,每一次辛酸的回首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有意义!

  有些人认为,我们很忙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的时候,生活才有意义。但也有的人认为,只有在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我们能够静静地欣赏时光流逝的时候,生活才更有意义。

  生活是忙碌的,但不是没有间歇的忙碌。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农民,是工人,还是……都在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忙碌着。忙碌了一天的学生,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静静欣赏时光流逝的瞬间,理出今天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吗,还有哪些没有完成呢?为明天的事情做充分的打算,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感叹生活的意义是多么美好!

  生活的意义是来自忙碌的工作,源于静静地欣赏流逝的时光,两者相依相存,丢弃其中一样,生活的意义距离美好只会愈走愈远。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三)

  拿到《生活的意义》这本书,跟我的想象有所反差,以为只是简单的讲些生活中的道理而已,却不知可以这样:“享受思维的乐趣,洞悉生活真谛。”的确,生活因哲学而明澈通透,哲学因生活而平易近人。

  常听人讲“生活在别处”。在很多人眼里,别处会有梦里水乡,会有绝美风光。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也在别处,离我会有多远?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直到读到《生活的意义》这本书,突然有种心灵的顿悟。原来,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角。

  想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的时候在婚书上写的句子——“胡兰成张爱玲结为夫妻,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社会,遭遇着“苦难”,而对于新婚的他们来说,更是渴望着静好岁月。

  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经历苦难。那么什么是苦难呢?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苦难?对于那些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确实会说:“为什么是我?”或者我们听到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确实也会想:“为什么是他们?”宿命吗?注定吗?我们在庆幸自己活得如此安好的情况下,是否也应该学着更加认真的生活呢?

  阅读“苦难”的哲学,人们可能更熟悉孟子的一段话:“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相信,那些把“苦难”看作有存在意义的人,认为它存在于他们的意志、信念、想像力当中,而不是存在于苦难之中。的确,“痛苦给英雄主义机会”,它可以“磨练、塑造人的性格,就像铸造钢铁。”

  书里走了很多路,抬头已是夜三更。庆幸自己,可以在文字里问好岁月,在岁月里感受美好。(www.lz13.cn)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我曾以为,一个人倘若经历太多的苦难就会失去爱的勇气,会对人、对社会冷漠。作为本书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那么的高尚,会像书中所言的古罗马思想家塞内卡那样,觉得“流放只不过是‘换个地方’。”但是,我爱书中生活的哲学,爱一切在苦难的压力下不放弃思考,问好岁月的人们。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