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秦腔读后感(一)

  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众人眼里的另类。《秦腔》中"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我"(即"疯子"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读罢《秦腔》,一声叹息。小说的结局是很悲哀的,清风街的"贤人"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样扞卫者乡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遇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为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戏。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乡村的节日气氛,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时过境迁,节日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坦白的说,《秦腔》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它的语言风格,感觉过于"粗俗",说它粗话连篇并不为过。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确也龌龊,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贴近事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语言风格过于粗俗,故事情节的铺排也有点紊乱,不够引人入胜。我想这也是跟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关吧,因为引生是个疯子,他发疯时思维就不太清楚,他的讲述显得"紊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掩书而思,《秦腔》中乡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而引发的******事件,让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能跳进书中,冲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看来我是有严重的**倾向的,这种**倾向源自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农民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中最吃苦耐劳忍气吞声的阶层,逆来顺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一改柔弱性格奋起反抗。而“我”于白雪情真意切始终如一的单恋。为之感怀,源自对真挚情感的同情和祝福。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说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闪躲的表情,“微笑着看着‘我’”,多少留下了些许默默温情。

  小说以《秦腔》为名,将秦腔贯穿始终,在我看来是与小说的主旨紧密关联的。秦腔,即农村,即土地。秦腔越来越没人听,剧团倒闭,本雄纠纠气昂昂的秦腔演员摆起了小摊,甚至走街串巷干起了吹鼓手,在丧礼上表现得比孝子贤孙还要卖力。农村越来越没人愿意待,土地越来越没人愿意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大面积荒芜。秦腔的式微与农村的困境,都因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起。淳朴变得油滑,踏实变得浮躁。太过于沉重了,说点其他的吧。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中用了很多怪诞手法,比如“我”能看见每个人头顶的火焰,“我”能与“我”面对面地站在一起,“我”让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较符合“我”疯子的精神状态,也贴合了农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习惯,颇有些传奇色彩。


贾平凹秦腔读后感(二)

  贾平凹对于《秦腔》曾写道:“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但水中的月镜里的花依然是那些生老病离死,吃喝拉撒睡,这种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农村人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能进入,城里人能进入吗?”我在读《秦腔》的过程中却又找到了在读《平凡的世界》时那种感动和震撼,被作者所描绘的淋漓尽致的农村生活所感动,为农民生活的艰辛,为他们自强不息的拼劲,我看到了在时代潮流面前不断拼搏抑或挣扎着改变自己现状的广大农民,让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仿佛在听祖辈讲述他们的历史。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了中国农村20年的历史。《秦腔》是以第一人称“我”疯子引生的口吻写的,写了自己目睹的发生在清风街的诸多变化,及农民间(村干与群众,父母与子女,村民之间)的关系,当地的习俗等等。这部小说主要通过清风街两代领导集体:以夏天义为首的上一届领导和以夏君亭为首的在任班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农村在近一二十年间的政策,变化,农民的转变及固有的一些农**识。夏天义在清风街是一个人物,正如文章所说:“夏天义一辈子都是***的一杆*,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土改时他拿着丈尺分地,公社化他又砸着界石收地,“四清”中他没有倒,“**”里眼看着不行了不行了却到底他又没了事。国家一改革,还是他再给村民分地,办砖瓦窑,示范种苹果。夏天义简直成了清风街的***了,他想干啥就要干啥,他干了啥也就成啥”然而就是他太有能耐了,太自信了,竟然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还与县长发生顶撞,结果被处分,自己心里不服,所以就从此下马。他不顾一切去挡修国道却正是因为修国道就毁了四十亩耕地和十多亩苹果林,他心疼啊,对农民来说,土地就命根子。他卸任了,但不论他到哪,所有的人都一个一个的“老主任”叫着,都对他无不恭敬,可以看出他在任的这些年仍是非常有威信的。夏天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民形象。视地如命,认为农民就该以种地为生,享受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对那些任田地荒芜而外出打工的人非常不理解,所以有了他的“执意要种打工在外荒芜了土地令他心疼的俊德家的地之事,哪怕要帮人家缴纳土地税,要供给他粮食,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想看到良田荒芜,他心疼地;所以有了他的死活不同意君亭建农贸市场的提议,即使他已不在任上,即使君亭是他亲侄子,他也要出面告他,他也要想方设法阻止此事,就因为建农贸市场又要毁掉好多果林,田地,这不是动他的命根子吗;所以有了他的持之以恒,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淤地之事,为的是能给耕地不断减少的清风街多淤出几亩良田,七里沟成了他的梦,成了他的一切。

  君亭作为新一届的决策者,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但他是不同于夏天义的新农民,有着相对开放思想的新领导。所以有了叔侄俩的诸多冲突,矛盾。他力排众议要建农贸市场,想依靠312国道的优势来卖当地的土特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夏天义坚决反对占用土地的这种行为。君亭想用七里沟换鱼塘,因为鱼塘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动地就是动了夏天义的命根子。所以叔侄俩冲突不断,以至于互相避开。君亭体现了改革中的农民领导者形象:有抱负,有目标,想带领农民通过土地外的其他手段积极致富,所以他积极倡导建市场,支持建酒楼……;有魄力,有头脑,敢想敢做,比如建市场,换鱼塘,自己认定的事就会积极去做,善于拉拢利用为自己所需之人;有股狠劲,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正是这样才镇住好多人,让他的工作可以进行的下去,所以他们清风街在天旱的时候从水库“借“来了水,所以与他不同心的秦安被整了下去,所以出了名的恶棍三踅可以为他所用,上善和金莲才和他同心……他是农民,可作为农民,他认为,依靠土地,农民几时才能摆脱贫困,所以他积极寻求土地外的致富方法,想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农民善良和勤劳。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所以在文章里出现了:因为穷,喝**的*剩的悲剧;生病没钱住院,只能贴膏药贴成傻子的秦安的悲剧;因穷抢劫偷盗而惹出人命的;外出打工,意外丧生,被人草草了事的诸多人的悲剧……为改变现状,所以才有了大批的人到城里务工,城里的生活为人们所羡慕,走出农村的“夏风类人”被人所仰视……从小在农村长大,目睹和经历了了诸多诸多,所以看《秦腔》觉得是那么的熟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那个乡村:多年前,收获后,用平板车拉着粮食去交提留,还有诸多农业税让农民苦不堪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出外打工去了,土地有的荒了,有的被征用了,良田越来越少;在家务农的,继续过着为柴米油盐烦恼的日子,书里所说的婆媳纠纷更是屡见不鲜,养儿多的,儿媳们为谁养父母而吵,养儿少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城里人的,父母到死可能连孩子面都见不到。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这些让人心寒,让人难过。

  所以读完此书,心情并不是很好。我们从夏风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城里人,他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反映了农村的一切。正像作品里的一些描写,我们觉得描写的太没美感了,太直白了,语言有点露骨,有点粗俗。


贾平凹秦腔读后感(三)

  偶尔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贾平凹的《废都》,竟然喜欢上了他充满魅力性的独创语言,得知他的《秦腔》获得矛盾文学奖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买了本回来,因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