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读后感2000字(一)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一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同样都表示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和恨,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

  作者季羡林的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感到十分悔恨 ,因为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开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很少见到亲 ,母亲临终也没能赶回来,感到十分内疚。

  这篇课文通过会议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生母与祖国母亲,以及对他们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我对这句感受颇深:“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真是可怜作者呀!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因此只能尽力的怀念,不断地回想。

  正好,我也刚从济南市素质教育基地回来,作者思念母亲的迫切新型我也深有感触。刚到基地一天,便是仲秋佳节,这本是应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高高的围墙却把我们与家人分离开来。虽然那里有圆圆的月饼,却不如家里吃得香甜;虽然那里有噼啪的礼炮,却不如家里看的热烈。我想家,想母亲,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在梦里,我梦到母亲,梦到母亲慈祥的看着我,梦到母亲用手轻抚着我,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着那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因此,我应该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尽自己之力,孝敬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里,我便怀着那寸草之心,像普天下所有母亲说声:“万事如意,永远健康!”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作者季羡林在异国留学的时候,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母亲,经常频来入梦,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更会引起思乡情怀。当风雨潇潇时,更会想念故国。

  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身在异国的作者,怀念思念祖国,说明他热爱祖国,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祖国,把自己的学识留在祖国的土地上。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繁荣、富强!


怀念母亲读后感2000字(二)

  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深受感动,感受了作者对故国和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

  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去城里读书,以后只回故乡两次。六岁,一个才只有六岁的孩子离开母亲,该是一件多么伤心的事。之后差不多是一去不回,直至母亲去世,为此季羡林抱终天之恨,后悔当初离开母亲。即使后来获得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成就,也不如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啊!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在宠爱中长大?!我们现在都十多岁了还要经常给妈妈撒个娇,真难想象一个六岁孩子当时的心情。作者已记不清母亲的音容笑貌,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个模糊的面影,格外亲切,格外慈祥,那就是他的母亲,他慈祥的母亲,多么想回到她身边,可是,却再也见不到她了……,看到这里,我的心被这种悲伤难过所占据,想着想着,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多么悲痛,我不禁热泪盈眶。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不难想象,一个长期在外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置身异域,四周全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该是多么孤独!他一定非常想念故国的亲人、朋友。往事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在回忆,那种感觉就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既凄凉,又甜蜜吧。

  母亲,我们离不开她,两位母亲,同样伟大!我们要用真挚的心去爱她们。


怀念母亲读后感2000字(三)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怀念母亲》,这本书记载了季羡林写的许多散文,书又分为两辑:灵性抒怀和生活悟语。

  让我记忆最深的一篇名叫《怀念母亲》。《怀念母亲》作于1998年,是季羡林先生所着《留德十年》中的第十一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写的是他自己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六岁离开生母,在无数个夜晚里想念母亲。在时间的推移,当作者身在异国他乡的时候,这是作者心里不仅有着对生母的怀念还有这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并用着自己的怀念写了一篇散文——《寻梦》。

  离开了生母,又远离了祖国母亲。季羡林是抱着思念在哥廷根度过了桑海桑田的日子。思念是一种病,然而在这十一年里,他早已病入膏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异乡的日子里,季羡林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

  我是家中的小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人天天围着我们赚,享尽了一切爱,而我呢,不但不懂得知恩图报,还满口抱怨这个不好,那个讨厌。我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应该珍惜现在家人带给我们的爱。不要等到一切都晚时,就会像季爷爷那样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好好把握和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幸福。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