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扞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和共同救济。厦门PX事件、番禺垃圾焚烧等公共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和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由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

  作为记者,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见多识广,最大的缺点是浅尝辄止,文风浮躁。所以向来对于出自记者的文字不是太感兴趣,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偏见。这是一个能够在纷繁的穿梭中保留一片内心绿洲的人,虽然也伴随着激越的情绪波动,但并不缺乏思索的宁静和从容。

  在当下中国,进入**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这多多少少说明了在一段时间的**狂热将中华文明的基础几乎燃烧殆尽之后,人们怀有浓得化不开的焦虑和渴望。西方文明的**之光并没有驱散中国文化的乡愁,这个百年幽怨总要寻求宣泄的途径。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

  社会,因此忽然成为一个思考的关键词。我们是****国家,不是吗?可是这里的社会到底含义若何?我们的社会如何与国家关联在一起?关联的途径是什么?样态可人吗?我们是社会中人吗?因何对公共事务表达情绪和见解?社会被国家覆盖和吸收了吗?国家是如何对社会进行控制和渗透的?社会是中性透明的吗?那些无休止的争论,忽左忽右的思潮,是如何在社会中滋生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诸如本书作者熊培云这样的意见领袖如何与官方意见博弈?意见领袖们是透过社会的重重迷雾来作用于权力运作的核心的吗?

  这些有趣的问题看样子吸引着无数的人用可以赚取**币的时间来做无经济效益的思考。所以,不用太担心拜物教的魔力了,随着下一代人的成长,这些渐次摆脱物质匮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独生子女们,将会用更多的精力拷问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其思想源泉依然停留在20世纪乃至更早,将国家、社会、个人三分思考,是二十世纪的思想主旋律,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留给思想界最大的思维路径。个体与国家的同构,过程如此疯狂、结局如此惨烈。人们怕了,害怕把自己变成国家意志的一滴血液。在“礼失求诸野”的指引下,社会于是成为人们寄予厚望之地,一方面希冀社会能够分散国家的一些权力,一方面用以安顿自我的认同需求。是的,如果我们不爱美色,也不爱国色******,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爱国色之人的代价很大啊!我们爱什么?我们把自己跟什么样的机构或人联系在一起才能温暖此生的苍凉,解除人之为人的孤独和短暂呢?看样子国家不能成为爱的全部归宿,那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人已然离去,纵然王师北定,子孙们也是把乃翁作为家族的根源来祭奠和感念。可是,那些曾经作为国家基础的家族,士族,也一去不返,如今的家庭小,而且流动性强,个体**裸的存在着、暴露着。认同感的需求、对意义的追寻,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社会。

  那么,发现社会,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无疑要与建构社会同时发生。也许是心怀对中华文明的敬意,作者对中国的社会充满着温和的乐观,其批评如此深刻,但从不缺乏敦厚之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三)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让我经受了这样的跌宕起伏。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书中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社会、国家、**三者中间的迷雾,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去**和还原中国的道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行驶在一条不断走出"社会=国家=**"传统模式的航路上。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才能让中国安然驶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作者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书中道出了国家里面产生的几大矛盾:**和**之高低;重刀剑还是重思想;是**决定**还是在**决定**;最后揭示出国家是什么:国家不是目的,只是国民将自己权利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梁文道在序言《允执厥中》中提到:"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具体到个人,是否也是一个寻找自我价值与自我权利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我们在针砭时政的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做了什么?重新发现社会之旅,不应搭便车,更不是开倒车,而是在历史前进的征程中"发现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扞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和共同救济。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或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www.lz13.cn)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