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500字(一)

  文/黄小丽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柴静

  最初拿到《看见》这本书,以为柴静记录的是她这些年做新闻调查中所碰到的事情,是对自己工作的记录。仔细读完这本书后,才震惊的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她工作中的失误与自我反省。从她2001年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到2013年出版《看见》,从一开始写小说的小资情调到写《看见》时专业与客观。

  读《看见》这本书,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之前自己从未想过的世界。**、汶川地震、药家鑫事件、卢安克、双城创伤、监狱女囚的描述等,这些事都是从新闻电视中得知,我理解的非常浅,没有多加自己的思考,跟着大众舆论走。书中对这些事件进行发掘的描写,我很震惊,才发现事件的背后牵扯到这么多社会与人性的问题。

  人们常常被舆论牵着走。药家鑫事件在当时传的沸沸扬扬,男女老少无人不知。舆论指责他的做法残忍,不可饶恕。所有人都以同情受害者的心情去评论此事,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从媒体报道中得知的。没有几个人了解这件事背后的**,作者在书中以药家鑫父亲的角度叙述了药家鑫变成这样的原因,以客观方式去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药家鑫的父亲经常用**去解决问题,他的做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药家鑫的成长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药家鑫小时候被欺负,他的父亲对此置以冷漠,更让药家鑫倾向于用**解决问题。最终药家鑫撞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让被撞者死,因为他害怕他的父亲。这件事药家鑫也是受害者,可没人去了解事件的“**”,我们常被舆论牵着走,我们谴责药家鑫没人性。

  每一期热点社会新闻背后,都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印象挺深刻的一段是一位女贩毒人,被关在监狱中,可她没有得到囚犯应有的对待。这位女囚犯被转卖为卖*人员,一到晚上她就得去接客,没人关注她,都觉得一个囚犯就该随意对待。可囚犯也是人,作者在书中强调**。犯过错的人,应该在监狱中改错和反省,而不是把他们当做非人对待,在错的道路中越走越远。

  在《看见》中我了解到社会最角落隐私的一些事。家是社会中最小的单位,在这里的人们如何让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书中一位女囚犯将自己的丈夫杀死,可背后的隐情却是受不了丈夫的长期**,最后终于爆发。杀人者走向监狱,她的丈夫则走向死亡,各自过上了晦暗无光的生活。李阳将自己的家暴大言不惭的描述着,他将家暴这件事看待的习以为常,他人性中的恶压过了善。倘若用完善法律来制约家暴,那么家暴的事件就会减少许多,许多人不会因家暴而患上心理疾病。用法律来正确引导人性中的善,将恶的火焰降低,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看见》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客观看待事物,不要凭主观臆断。事情的发生绝不会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要想知道**,就要不断的去发掘,也不要轻易下结论。书中对人性的发掘,让我受益匪浅。

  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记初心。


看见读后感500字(二)

  文/裘洁

  知道柴静算是比较晚的,那时候在网上看见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几分钟,关于四个人的故事,女教师、律师、官员、总理、独特的气质,真诚的语言,带给人心灵上长久的震动、从此改变了对记者的看法。开始关注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读她的书籍,认真了解她是怎样的成长。

  要想“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

  因为她的不同,很多人喜欢她,但同时也饱受争议。喜欢她的人欣赏她在镜头前的犀利与敏锐,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的威胁。同样有人觉得她的主持风格更像是一种表演:“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我个人觉得她是我们这时代真正优秀的记者,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探寻新闻工作者应该持有的态度与作风,看她早期的文字,细腻又带一分倔强,正如她给人的感觉。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一个又一个采访中,她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问题、灾难、悲剧,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对自己的懊悔,一个错误的提问,错误的表情,不合适的态度,她勇于自省,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从一开始的极具攻击性的提问到不带道德眼光去看任何问题,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直强调要做一个**的新闻人,什么是**?她引用胡适的话说:“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仍是奴隶。” 现在,她不再期望 “改造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对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

  《看见》所呈现的各个新闻事件、人物让我有时候对社会很是失望,但是柴静教会了我怎样去思考,她在演讲最后说道: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柴静教给我的就是这样:**思考、记录真实。


看见读后感500字(三)

  文/蒋美丽

  《看见》这本书23万字,柴静说陆续写了3年,群友推荐、读者杂志报道、微博上传播,终于决定买回来,一方面为了群友间交流有共同话题,一方面也想借鉴一下畅销书到底如何打造的。从一开始泛读到后期精读摘录包括读后感整理约用了12小时,收获还不错:

  了解新闻媒体业一些知识和新闻背后的故事,柴静采访的一些人物给她的启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别关注她从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红人到央视转行新闻从零开始的艰难转型。

  一、新闻背后的一些故事,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理解。

  对药家鑫采访报道那篇,让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太重要了;药家鑫因恐惧不敢面对严厉爸爸才在刹那间失去人性,残忍捅杀张妙;柴静采访过的一个忧郁症孩子给她来信说,他能理解药家鑫,他也曾因为爸爸严厉管教而恨他,得了忧郁症,后来庆幸在心理医生那里得到了宣泄,爸爸和孩子都得救了,而药家鑫没有,直到他被执行**后,他爸爸可能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他的严厉缺爱对儿子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也许这也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吧-中年失子。

  二、独特人物采访,给她启发也让我收获颇丰

  1、老爷子大智慧;

  柴静某次采访一位老爷子,做企业十几年,挣了几百亿,捐出四十亿做公益。他崇拜曾国藩,要“求缺”。闲着没事的时候,我说你经商很成功,那要你来经营新闻,能做成么。他认为跟企业一样,抓住核心竞争力,建立品牌,品牌就是人。我说****你怎么处理?他摇摇头说,新闻不分正面负面,新闻的核心是真实。这老爷子大智慧: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品牌才更有生命力,企业和个人可能都一样

  2、胡适的自由&**观点;

  1946年,胡适在北大演讲中说,你们要争**,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仍是奴隶。**要不盲从,不手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的精神。

  3、哈佛教授的浮出水面“不得不”: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那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联想到当下不断爆出各类****案和食品安全事件,根据哈佛老教授的观点,原来让问题浮出水面不是情况更糟糕,而是我们已进入改进过程。电台新闻听到,7月1日起**在从上而下自上率下改进作风,恩,对这届**有信心,对中国未来有信心,明天会更好!

  4、长期默默广西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转而高调:

  在接受柴静采访时,卢安克说:“以前我不想见记者,不想给别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后来我看到曼德拉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因为这句话我才考虑接受你们的采访。”当下我们看到社会中的很多人在高调做公益做慈善,我们终于可以找到依据出处了。

  前期有群友对美丽去阳光之家给智障孩子上公益阅读课并拍照分享有非议,他们认为做好事就该低调,不该张扬。我是这么理解慈善和公益的:“有人认为,慈善就该低调,作为个体这么想也是对的。但如果是站在社会管理者角度,一定是发动更多人加入爱心奉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