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一)

  “走向远方,走向幸福。”正是这句话扣紧了我的心弦,让我在层层叠叠的书堆中选择了他,或许只是他选择了我。翻开画着玉兰的黄玉色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人生这一栏目,仿佛是历经了一轮轮回,我原有的思想模式已是焕然一新,余杰的思想如雷霆般贯穿全书切入我的大脑。这本书正是珠海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余杰的散文集《沉默的告白》。

  “谁是白痴”使我感触最深的一节,在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历史道路上,许多作出伟大贡献的人成了“白痴”,像伽利略、雨果、马克思等等的一生不正是徘徊于“天才”与“白痴”之间吗?不是有人说过:“在所有人都在沉睡中时,第一个醒来的人不是众人口中的白痴”是的。正如余杰所说的“谁离真理最近,谁就是白痴。”二十一世纪确实是一个对待白痴比任何时候都要残酷的世纪,在众望所归的“真理”面前,人的想法便显得薄弱。从小老师的“真理”,学生必须服从,就似乎事物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到了决定人生方向的时候,还是要遵从“真理”的制约,例如世俗的评语、上司的命令、金钱美女的诱惑、自身利益最大化等等一大堆的社会、自然因素。脚像缠了绷带、拴了铰链,走不远,一直困在窝头一角。一辈子反被“真理”误了正果。

  我想余杰曾经就是那白痴的一员,而且还是“白痴”中的“白痴”。但我却无比的喜爱这个白痴,我因为他觉醒了,令世人懂得自己原来比“白痴”更不如。如果让我选择当“俗人”还是“白痴”,那么我宁可自己是一个白痴,起码我的一辈子是那么的真切,我的人生由我去选择,由我去思寻;而不是被蒙在鼓里却不知,被错误引导却不改,被剥夺了思考却不觉;我宁可自己是清清楚楚的“白痴”。

  其中的“牵手”也是令我深思的一节,每个人都应该察觉到随着二十一世纪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不断趋向于前卫,人们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多,像无法填补的黑洞。什么同居生活、未婚先孕等等在报上已是屡见不鲜了,人心也逐渐麻木,尽管我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儿,但目视之处却是无幸福的存在,渐渐发现心灵的每一面正被逐渐腐蚀,恰好窥得这本《沉默的告白》,我开始明白,原来真情是真的存在,而不只是活在历史里,发生在童话里。余杰的“牵手”在我看来是单纯里透着真意,呆傻中藏着可爱。余杰所说的牵手是在早期古人猿时代母系社会中,父母会为未出嫁的女儿建一屋子,女孩子在觅得喜爱之人前要守在屋子里,知道在窗前看到喜爱一人的出现,然后女孩会把喜欢的人迎到屋里同居,直到有孕才向父母报备,算是正式的夫妻。试问如今不论任何条件,只是单纯的因为爱而结婚的有几个?现代人的择爱的标准不外乎是一要有楼、二要有车、三要有厂,这样才符合女孩子择偶的条件。所以我偏爱余杰所说的“牵手”,世上还是曾经有为爱而爱,不及贫富差距,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伟大却简单的爱。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母爱、父爱、爱情,还是激越的爱恋,绝望的爱恋,丑与美等各章节,我都能找到真情的存在,我想或许人心的确是容易遭受金钱、美色、利益的诱惑,但人心有那么一处还是存在着光明,记得潘多拉的盒子吗?在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后,嫉妒、贪婪、自私、欲望等邪恶的魔物飞向人间,但希望始终被留在盒底,这不正是人性的希望之光。

  我如今依然记得那些在晨曦微现、余霞散绮的小公园里,互相依偎搀扶的老太太、老公公,我不禁想起辛弃疾那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便见证,世上不全是陈世美,世上不尽是爱情保质期,过了便忘……

  又再看看题目——沉默的告白,究竟是向什么告白,而我想总会有向自己的爱情、事业、人生、灵魂告白的一日,总会有那么一天到来……我想到那一天,我定会是那一叶扁舟,平静地流淌于阡陌交错的流水中随风而逝;我定会是那水壶中的开水,持续升温而不干枯,我会为自己的水壶不断加水,使它不会烧干。我也愿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沉静下去”,死水微澜无济于事,沉静是为了大波大浪的到来。这些固然是好,但所有的一切却比不上真切的活下去,我会永远说真话地活下去……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二)

  一个月前,去省图书馆了一趟,里面有好多书吸引了我的目光,无奈只能借一本书,伫足良久,最后挑了本余杰的《沉默的告白》。

  对于作者,我是不熟悉的。虽然看过一些书,却从未真正地要去了解作者本人,总是固执地认为他们的生活和状态与我并无关,只是单纯地喜欢书中的文字和飞翔的思想。就象两三年之前单纯地喜欢上余秋雨的文字一样,并没有理会过外界对他的赞扬或者贬斥,尽管也看了本关于他的庭外审判,对我似乎也没有多少影响。可能是仅仅狭隘地喜欢上文字而已,却没有真正苦心经营文学的大师们心中深沉的忧虑和期待。

  读余杰的这本书,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常看书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一天就可以换上三四本。可是这里面真诚的文字让我不得不放慢我的眼睛,一边阅读一边欣赏。入夜,在只有我一人的教室里,竟然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其中的某些段落来。很久,真的是很久,没有如此可以感动我心灵的文字。那些并不起眼的方块字,在他的手中,有了生命,即使是此刻,也在我的思绪里盘旋。

  还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告诉刚开始写作文的我们有读后感这种文体,可是,对于感想,我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www.lz13.cn)如果不是老师刻意安排的作业,我从来没有写感想的习惯。好象是害怕从那些文章、那些电影、那些目睹或者经历的事情当中去体会它们存在的理由、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必须。我害怕从中间看到世间的反面和丑恶,从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中长大,本能地拒绝着那些血腥和暴力,甚至仅仅是童话反面而被人看作习以为常的一切。朋友说我的世界太美丽,美丽得让他不忍破坏,可是他必须要叫醒我,因为他要离开我,要在我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意识的时候离开我了,他要让我看到现实,让我看到我存在的世界,看到我所一直逃避的生活。

  只是,当我还没有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转身离开,去了他的世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让他留下,即使有过挽留,也是那么地委婉和犹豫。他在他的世界里是那么地意气风发,虽然我从那之后再也没有想到要去获得他的信息,他是我一直觉得应该昂着头去看待的人,是我永远信任和要好的朋友,虽然我们一两年也见不到一次,虽然我们几乎没有打过电话交流,虽然我们都已经有了彼此的生活。在网络上偶然遇到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问起我的生活是否还好之类。我们认识了将近十七年,仍然在关心着对方,我们曾在同一个离开了故乡的城市生活了三年,却一次会面也没有过,有时候觉得这种状态有点夸张,却又那么地真实。曾经住过心里的人,即使远离了自己现在的世界和生活,也会想要他生活得幸福,也想知道他生活得是不是很好,也想为他向上帝虔诚地祈祷,希望他健康并与快乐相伴。

  余杰在序中说:文字其实就是某中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妻子便是这样被我呼唤来的,妻子去公司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中读书、思考和写作,每一天都象是上一天,底片的颜色相同,而冲洗出来的照片却不同。

  他还写道: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本散文自选集,既是对过去的细心的总结,也是温暖的告别——告别之后,我要到更远的“远方”去。

  走向远方,走向幸福。

  希望我爱的人们和爱我的人们可以如此。

  希望心中有爱或者曾经有爱的人们可以如此。

  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真实的文字感动更多的人们。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