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

  何伟的三部曲,《甲骨文》是最难在中国出版的,其中有大量政治内容。这也是他这本书招致不少批评和不少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作为一个10年前就混未名三角地的老网虫,书中内容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何伟在中国的经历和我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在涪陵师专当了两年老师过后,何伟来到了北京,转身做了一名记者。而我,也在何伟来北京的前后,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另一座江城,来到了北京。在《江城》里,何伟的学生差不多和我高中时候的年轻老师们同龄,我也由此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高中生活。而在《甲骨文》里,我又随着何伟的笔触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政治事件,于我来说也构成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灌水的一部分。

  《甲骨文》里,何伟的笔下有新疆人,台湾人,学者,打工者,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故事穿插行进,就像许多线头从各处冒出来,等到最后汇聚到一起,才发现这些线头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大织锦,记录下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些故事里,何伟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着摄像机前行,引导着我们从某些特别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故事。全书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本上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尽管它还有问题但这个国家稳定,独立的成长着,并且越来越强大。当美国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要怎样改变中国,而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住在那里的人。”何伟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而我,也正是通过他的书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一个中国人,要通过美国人的眼睛才能更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但这就是实情。在中国,一个外国记者虽然也可能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在某些方面,这种外国记者身份比中国身份要更便于了解这个国家。我不由得想起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当一张ppt上出现大和尚的照片和他的一句话的时候,好些同事才第一次看到大和尚的样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国家,(www.lz13.cn)又如何指望外人能了解甚至理解我们呢?

  很喜欢书中有关威利的段落,特别是那段关于他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隐晦的政治传递的桥段,比如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一些年份等等,这也是高中时候我的那些年轻老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偶尔提及的,而我也正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埋下了一颗怀疑和好奇的种子。而威利最后的那个匿名举报泄露试题的举动,也象征了新一代人对曾经的陋习的反抗。这也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书中最让我不能自己的一个情节则是有关申奥的。当看过何伟描述的中国为申办08年奥运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其中一些滑稽的画面的时候,想起奥运火炬传递和世博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我一下子抑制不住的流泪了,因为那些为申奥努力的人们。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如此的希望能融入到全世界大家庭中,努力想办好一次party,这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恐怕是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虽然何伟对有些行为也有一些微词,但他总体来说对此是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的。这份理解和同情,不是对中国有深刻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正是何伟的文字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甲骨文》你同样不该错过。正如我对《寻路中国》写的书评,“在这里,读懂中国”。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