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读后感(一)

  这几天,四川卫视正在播放电视剧《乾隆王朝》,我几乎一集不拉的在观看。此剧可以说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姊妹篇,场面也够宏大,演员也可谓演技高超。我很喜欢看这样的古装剧(强调一点,不喜欢像《还珠格格》那样的电视剧和港台腔的古装剧,做作的很,还有说话实在接受不了)。喜欢看此剧是喜欢看,可是对剧情有点看法。

  一是焦晃主演的乾隆,年龄太大。虽然化了妆,但每每看到他在叫太后“额娘”时,总觉得不舒服,感觉演太后的太年轻了。即便是在太后面前毕恭毕敬的,可还是觉得不像是儿子在老娘面前的样子。

  二是陈瑞演的和绅。陈瑞是个很英俊的演员,演技也很好。我觉得导演在选这个演员是对了,历史上的和绅,不管是历史还是野史,记载的和绅都是个很漂亮的人,还有的说是乾隆看上和绅,是因为和绅长的像其故去的一个妃子,我想乾隆不可能老一直思念一个丑八怪吧。但问题是,和绅是历史上一个着名的**,而《乾隆王朝》中则是为其正名一样,把和绅塑造成一个为国为皇上尽忠,办差是尽职尽责,对**是毫不留情的一个正面的形象。让人看了有些大跌眼镜。

  三是此剧名为《乾隆王朝》,我看实为《和绅传》。剧中一直是以和绅的沉浮为主线在发展,把和绅在官场的争斗和与心***的爱情,表现的是淋漓尽致,虽然感人,但好像有点跑题一样。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此剧。陈瑞演的和绅,得意的不张狂,失意时不迷茫。把一个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四处逢源、长袖善舞、聪明一世的和绅处理的恰到好处。


  乾隆王朝读后感(二)

  看电视剧《乾隆王朝》,感觉和珅的确是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乾隆王朝读后感(三)

  史学家们常说,历史反映的是当代。意思大概是说,当代人往往会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来记录和评价历史。最近,观《乾隆王朝》一剧,感受颇多,下面试谈一二。

  一、《乾隆王朝》中最吸引人的人物—和珅

  《宰相刘罗锅》四十集,《铁齿铜牙纪晓岚》四十集,《铁齿铜牙纪晓岚续》四十三集,《梦断紫禁城》四十八集,《乾隆王朝》四十集。浩浩荡荡两百多集电视连续剧离不开一个人物—和珅!历史对于和珅有很多记载,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及传说,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眼中,和珅不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个**的“典范”。然《乾》剧中和珅的形象改头换面,由一个真小人摇身一变,变成个真君子,由一个大奸臣变成了大忠臣,由****变成了专治**维护官场清廉、维护正义的化身。可以说该剧的制作人们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大有“篡改历史”之嫌。

  且不论这种修改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单从一个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种“篡改”我个人比较喜欢,甚至有些佩服这个被修改了的曾经被万人唾骂的“和大人”。(估计我是被误导了)本剧中的和珅没有王刚主演的《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那么艰险狡诈,也没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那么滑稽幽默,这个和珅的魅力体现在他的智慧与干练,他几乎被塑造成了男人的典范,(www.lz13.cn)对国,对家,对自己都是一丝不苟,明明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对国堪称忠臣、能臣的代表,对家也是模范老爷,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勤勉上进。

  为什么和珅会被如此改写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和珅这个人物在民间本身就是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在历史上的定性就是一个彻底的**),这导致他的艺术形象的可塑性很强;其二,电视制作人巧妙地把握了观众喜欢新鲜感这一特点,让大家换换口味,换一种视角来审读历史人物,以取得票房。此前的几个乾隆剧中,和珅的形象大同小异,大家多少有些看腻了,突然看到和珅的另一种解读,会很自然的感到新鲜。虽然该剧中和珅的形象和观众心中和珅的形象不吻合,但正是这种不吻合产生了心理距离,审美学有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主要是指心理距离,新和珅的“美”大概就来源于这种心理距离吧。从纯粹文艺创作的角度上讲,这个和珅写的好,导的好,演的也好!

  进一步细观此剧中的和珅,不难发现,剧作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和珅,但是这种否定不同以往,他没有从奸臣**的角度否定和珅,而是在否定乾隆时代中国落后的**体制的同时,否定了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至忠至孝”,剧中和珅时时处处为了“皇上”考虑、着想,但是封建的帝王体制本身就是落后的,因此和珅的“至忠至孝”就成了“愚忠愚孝”,他维护乾隆也就是维护这个旧的落后的体制。剧中的和珅可谓聪明睿智超出常人甚多,然这种聪明睿智由于他对皇上的千依百顺、百般迎合而大打折扣。

  二、打破成见,重组历史人物关系。

  除了和珅之外,纪晓岚,刘墉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们也纷纷登场,成为该剧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配角”。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几个乾隆剧中,“纪大烟袋”和“刘罗锅”都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登场,与身为“奸臣、**”的和珅可谓是水火不容。而《乾》剧中,这三个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辅佐乾隆皇帝,成为一个相当团结的领导小组,不见明争,更不见暗斗,这种关系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些不太适应。

  如此更改人物关系也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观众对这种更改恐怕也是褒贬不一。就个人观点认为,这种更改有些过分,虽说同朝为官有共同的利益和使命,但是也必然会有很多矛盾,剧中几乎没有看到这些大人物之间有什么矛盾,这就有些奇怪,有些不客观了。

  话说回来,《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过激,也不太真实。这可能是因为为了加强戏剧效果,把他们之间的矛盾夸张化了的原因。《乾》剧三者的关系又平和的过分,也算是一种夸张吧。但是这种夸张似乎总让人闻到一种矫枉过正的味道。

  三、对旧中国体制的反思:对圣人世界的否定

  中国文学作品自古有歌颂帝王将相的嗜好。对“圣人”的崇拜可能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后遗症。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圣人的世界,无论多么圣贤多么智慧,一个人或极少数的领导者也无法治理好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

  乾隆皇帝也接受“民为重,君为轻”的教条,似乎也知道亿万民众蕴藏着无比巨大的力量。但是身在封建**集团最高处的他,只有全力维护这个体制,却无法看出这个体制的弊病。此点可见于他在拒绝与英国人通商那个情节。他的理由是大清自来重农抑商,与英夷通商与大清体制不符。这个致命的错误在乾隆之后一直被清朝的统治者们继续奉行,直到西洋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

  这种闭关锁国的**思想一直在中国的**统治阶层中反复流行,直到****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门才彻底的向世界敞开,因此,中国经济才有了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

  总体看来,《乾隆王朝》是一部正剧,而不是“戏说”。作为一部历史正剧,该剧以国家社稷命运为主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很有气魄,布景服饰也是一流。人物鲜活,情节紧凑,虽然对和珅这个人物的定位有些大胆了些,受到很多观众和媒体的质疑,但总体来说还应该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