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怎样选择城市

 

  你究竟想去哪个地方求学?你未来想在什么地方发展?你适合什么样的城市气候?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认识到,高考志愿的填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考生人生道路的重要性。高考志愿填报不在仅仅只是考虑学校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的家长把目光也投放到了城市的选择上。

  很大程度上,选择一个城市就是选择一个生活的方式,一种文化氛围,甚至决定未来的发展空间。

  城市选择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一)城市选择的三种情结

  高考结束,去哪里求学,往往成为很多考生在选择大学时很注重的事情。很多时候,人生是一个选择!也许往往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选择,就确定我们以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不少同学心仪去一些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城市上学;也有一些同学希望在所在地区上大学,也有一些考生因为心理叛逆,想要逃出家里的管制,故意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必须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定位,更要要的是填报志愿要以分数为前提。

  作为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要尽量避免历年报考中出现的“扎堆现象”、“恋家情结”和“叛逆情绪”,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自己的每一分都恰到好处的用在“刀刃”上。

1、扎堆现象 热门城市拥堵

  这些年来,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来看,从各地区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

  北京、上海两地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两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说,每年都会以最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往往也会超过当地的一本控制线,甚至有些专科学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数高过二本控制线,甚至超过了一本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高校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众多考生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答案。

  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这一点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读书的情况一样。大家看好的就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没错,毕竟大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要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交流,这样一来,校外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众心理。

  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从众”心理也选择了这些城市;甚至有的家长和考生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很光彩,从而选择这些城市。

  案例分析:一个偏执造成的“悲剧”

  孙纪纪是2008年山东的一位高考理科学生,高考成绩是600分,高出2008年山东本科一本线18分,这个成绩不尴不尬,不是很具有竞争力的分数,可是孙纪纪一想想要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她一直觉得只有这些大的城市,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孙纪纪没有犹豫,第一志愿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第二志愿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

  录取结果出来了,本身在一本线上的孙纪纪没有达到上述两个大学的录取线,去了北京一个二本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在山东的理科的录取线为612分,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在山东的录取线更是高达661分。

  虽然孙纪纪最终圆了她的大城市的梦想,但是我们不能不感叹,按照她的成绩,本来可以选择一个非热点地区的一个更好的大学就读,而而为了赶热点的地区,最终只能在北京的一个二本院校就读。这个二本的院校大一大二还不在北京上课,大三大四才回到北京继续就读。

  飞飞导师点评:我们不能说孙纪纪的选择酿成了一个悲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选择并不是孙纪纪的最佳的选择。所以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分数,做出最优的选择!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主任贾伟老师说:“当分数本身没有竞争力的时候,我们在填报志愿时尤其要理性对待。”

  毕竟报考大城市的考生本身就很多,使得竞争压力巨大,基本不会出现第一志愿不满额的情况。而有的考生为了上北京、上海的高校,宁肯填报这些地方的一般院校,也不愿意去中西部或者其他地区的一些在全国都很有名的学校。还有的考生宁肯报考热门地区高校的非优势学科,也不愿意去读中西部或者其他地方高校在全国都很有名的专业。这些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热门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使得报考热门地区高校变得难上加难。

  选择去热门城市读书,首先要考量自己是否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指你的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经济能力等。因为这些大城市的录取事实上已经一再凸显了“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所以,同学们在决定是否报考这些地方高校之后,应该自己掂量掂量,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去这些地方的高校,以免造成落榜的苦果。更有甚者,选择大的城市,相应也就选择了较高的城市的消费,家庭的经济情况也需要考生仔细考虑。

2、不愿离家 选择熟悉环境

  背景资料:天津考生不愿离家集中填报志愿抬高本地院校分数

  由于天津考生过多集中填报本市高校,天津多所本科第二批次录取的院校及属于本科三批的**学院在天津迎来了招生录取的“大年”。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多所天津本地高校今年在天津录取分数超过往年,属于招生的“大年”。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天津的市属高校属于普遍现象。

  而在本三的录取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在本科三批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天津共录取新生7218人,但是文史类尚有59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419个,理工类尚有58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476个。在对本科三批征询志愿时,天津教育考试院对考生填报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录取情况看,考生填报院校志愿不均衡,考生对院校坐落地点和专业的选择性较强,特别是报考本市院校比较集中。据了解,一些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外地院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采取了一志愿降分政策,700余名本科三批控制分数线下的考生被外地本科三批院校录取。

  据了解,本三院校中,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以及河北工业大学等“211工程”高校所属的**院校不仅在天津本地分数较高,由于其“母体”品牌以及所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外地高分考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像天津这样的事例在高考志愿填报的事件中并不是偶然事件。每年都有很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家,抬高了本地的录取分数线。而很多片西部地区的大学则经常无法录满。

  之所以只愿意留在本地读大学。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读书不够安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则是自己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要有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办起事来会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的帮上些忙。出于这些考虑,就有众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当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地域选择过于狭窄的情况。

  对此,专家们建议这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

  填报技巧:以距离换分数

  这种技巧,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所提出的。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

  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做客新浪时说,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广东报考该学校的考生,分数一般都要超出本一线100分左右,但对江苏考生来说,分数只要超过本一线50分就够了。因此在考生分数优势不明显的时候,以距离换分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3、逆反心理 离家越来越好

  背景案例:千里走东北 后悔已晚矣

  刘炜是2008年四川的考生,刘炜总是感觉自己和父母家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在家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唠叨叨,高考结束了,刘炜心中的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刘炜选报的专业都是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的大学,最终被黑龙江一所大学录取。今年刚上大二的刘炜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非常后悔,他不仅仅不适应东北的气候,还不能习惯当地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