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一)

  文/姚泉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克服困难,**领导同志几乎全体出动,分赴农村调查情况。影片《***的四个昼夜》讲的就是在此背景下,***总理与夫人邓颖超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的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中与当地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群众和革命队伍水**融。抗战期间,刘伯承、***等率部带领**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著名的“邯郸起义”序幕。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的心灵。《***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二)

  今天学校组织党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观看了《***的四个昼夜》。

  这个电影不像过去的主旋律影片那样会出现反面人物。这个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所有的人物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

  老区人**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四个昼夜》对伯延**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

  影片中的落后分子,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而温暖。他们急于找到周总理反映问题,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

  影片中对总理的光辉人性做了深入的刻画。不论是给永福的衣服,还是老人的寿材。周总理都是默默的做好这些事情。影片中让我落泪的是邓大姐坐在周总理对面,她那么渴望带孩子走,可是总理却非常理智的从父亲的角度剖析着家长的心理。那一刻我哭了。他们一辈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邓大姐那迫切的眼神真让人心碎啊!

  影片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反复提醒着大家总理休息的一天比一天少,包括和主席通电话时的画外音。都在告诉我们总理是在用实际行动实干兴邦。总理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检验自己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他纯粹的全心全意为**服务的宗旨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目标。


  ***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三)

  上周,我校自行组织观看了教育片---《***的四个昼夜》,本片采用简单的黑白片的朴素的方式,讲述了60年代初,中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的危难时期,周总理不顾自己的病痛,大病初愈,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短短的资格昼夜,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走进群众生活,与劳苦百姓通吃同住,不搞特殊化的,以身作则的感人故事。(www.lz13.cn)本片再中***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以及一切为了**群众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在影片中周总理,一进村,就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这样的周总理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与百姓同时同住,不高特殊化,这样的周总理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顾身体的疲惫日以继夜的工作,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画面,让我深深的感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为**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要把他落实到行动中。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才能坚持下去。

  在影片中周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说出**,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