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影评(一)

  柏杨有本书十分著名,叫做《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描绘了经过几千年沉淀的中国文化已经由清水变成了酱缸,又浓又稠,黑漆漆,臭烘烘,中国人就在里面浸泡,最后完全变了质。小聪明,窝里斗,懦弱,自私,贪婪才是中国人的本性,而不是勤劳善良,和善平易。

  抽空重温了姜文的《鬼子来了》,我承认我又被深深震撼了一次,姜文黑白镜头下的中国人、抗战,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历史的另一面。颠覆了以往那些英勇热血的红色印象,为我们揭示了被掩盖的劣根的那一个阴暗的侧面。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做挂甲台的普通的中国小村子,在八年抗战中一直处于沦陷区,被日本人控制着。一个深夜,马大三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送来了两个日军俘虏,让他看好,大年三十来取人,否则杀他算账。可是,一拖过了半年多,那些神秘的人始终没有来。半年的犹豫与困扰,几次想尽办法,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两个俘虏。最终,马大三等村民与俘虏达成一致,送他们回军营,换粮食。

  日方为了“酬谢”村民,特意带队前来村里,狂欢之后,就开始了全村的杀戮。马大三和未婚妻逃过一劫,此时,日本也投降了,日军都进了**的***。血性被点燃的马大三冲入***,展开了报复,最终,因此被处死,而处死他的却是当年养了半年的俘虏,用的是一把日本刀,在数百中国人的围观之下。

  以往讲述抗战的电影,往往是***如何英勇正直与聪明,敌人如何残暴与愚蠢,老百姓如何质朴和善良。都是一片正面歌颂和反面贬斥,爱憎善恶分明,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深重和英勇顽强。而这部《鬼子来了》,则破天荒的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为我们讲述了另一个事实。历史确实是这样的,极少的日本人侵略了极大的中国,两个鬼子可以轻松的管理一个村子的村民,服服帖帖,还到处都有汉奸出***的相亲只为了一点点好处。抗日战争,一方面,抗的是日本的外来侵略者,另一方面,也是反抗国人劣根和民族暗面的战争。

  这部电影,凛冽,凌厉,深沉,沉重,将那段历史,那些人性清晰而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战争过去了,许多事情随着伤疤的愈合也消失了,姜文所做的,就是将这个伤疤撕开,让那被掩盖的血淋淋的伤口呈现出来,惊醒国人,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其实中国人都有这么个毛病,就是目光短浅,窝里斗,以前旧社会叫小农思想,现在叫小市民。从农村变到了城市,衣着环境变了,根深蒂固的东西没变。里面的每一个拿出来仔细分析,你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确实也是很“丑陋”的。

  首先从整个村庄上来说,八年抗战,其实真正尖锐对峙的地方并不多,时间也并不长,大部分沦陷区的中国人都服服帖帖像绵羊一样上供纳粮,日本军队和当地村民也大多数时候相安无事,毕竟以战养战还是要得到一定的支持,太对立了也难以扎根。所以每天村头小孩们兴高采烈的从日本人手里拿糖吃,大家该干嘛干嘛,被占领的日子也是蛮平静的。民族气节对于一些文化不多,见识有限的农民来说,实在是太遥远太虚幻了。

  那老太太,每天张嘴闭嘴的骂人家汉奸,说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最后去赴宴的时候,刚刚开始还说自己要一股正气,当气氛一上来了,却又立马把脸一转,就主动上台为皇军献唱了。

  五舅老爷也是这样的,作为当家的老人,满嘴古谚一句一句的来,但是实际问题全部抓瞎,永远做不了主,拿不了意见。那些象征智慧的古代谚语和哲理名言,成了一个蠢货的口头禅,这个家族之长,其实就象征了那些古老的优秀文化已经腐朽变质,成了酱缸思想。他摇摆不定,下面的二脖子之流更是如此,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处置两个囚犯,完全没有主意,最后马大三一鼓动,就立马纷纷表示要去换粮。并且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马大三的交出囚犯不是汉奸的那一套自我辩解,最后也主动献唱了。当刀捅进肚子的时候,他最后一句话还是“当初我就该杀了你个畜生!”问题当初他干嘛去了,犹豫不决,随风倒。

  说唱艺人呢,皇军来的时候就使劲鼓吹日本人好,日本投降了,又开始鼓吹中华民族多么英勇不屈。最后马大三被拉出去砍头了,他们立马发现了生财之路,又有了一个新的本子,就从审问的地方编一出戏。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就是油腔滑调的钻空子,中国人的脊梁也好,骨气也好,根本不存在!

  四表姐夫和一刀刘,看着中国人抓住了日本人,不仅不同仇敌忾,还敲了竹杠,合着演了这么一出“天命不该绝”的戏来糊弄愚昧的村民们,更何况来求助的还是自己的亲戚。一点实实在在的豆子和那些摸不着的民族大义,亲戚关系,他实在的选择了前者,马大三和村民也一样在同样的选择里选了粮食。小农思想的短浅和实用主义原则、自私自利、窝里斗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尤其刘一刀的名字就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他装模作样的舞了半天,最后根本皮毛未伤鬼子,正是所谓的“留一刀”了。

  病床上那老头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这些迷惑的人。他出场的次数不多,不过印象深刻,每次都是满脸仇恨的说自己一把捏死一个,拧成麻花。最后鬼子来了,只有他瘫痪在床,还爬到屋檐上拿着*爬过来开了唯一代表中国人的一*。然后又用手掐住了一个日本人的脖子,如他所言。

  抗战胜利来接管的那个年轻军官,是一个典型的权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在台上夸夸其谈,而且找了许多理由替鬼子开脱,面对有血性的复仇的马大三,他居然说这是破坏民族和睦,“你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出去买菜的时候手被人家砍下来吗?”判决大会上,马大三真正做到了大义凛然,仰天长啸;周围的民众依然麻木——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台上的军官气焰嚣张,只为自己风光,全无民族大义。想起来这部电影刚刚面世的时候,广电总局亦封杀这部杰出的作品,说是有辱国人形象,姜文将其偷偷送审戛纳,广电总局又强令戛纳拒绝接受此片,可惜外国人不听你的,风光的将评审会大奖颁给了姜文;就在侵略国日本,这部电影也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成了一时热门,感动无数日本观众。姜文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而相关部门确实和戏里所讽刺的有了某种神似了。

  马大三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前半部分和普通村民一样。一方面十分胆小怕事,既怕那个看不见的“我”,又怕鬼子来报仇;再一方面,又贪财,最后为了那两车粮食,不惜说服了没主见的其他人,拿鬼子去换粮,还编了许多理由来自我合理化;最后就是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中国老百姓的质朴和善良,即使面对的是侵略自己家园的强盗土匪,也狠不下心下**。

  马大三的后半阶段,也就是目睹村子被烧,亲人被杀之后,他的血性就被点燃了。中国人抗战胜利,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在日本的欺凌下真正觉醒才奋起反抗的,马大三的后半段切实体现了这一点,否则,小农民、小市民根本没有这么高的精神和道德觉悟,敌人一来就一个个大义凛然的去赴死保卫家国——那是美化和戏说了。整部戏,只有马大三一个人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突破,只有马大三觉悟了。

  影片全部采用黑白胶片拍摄,在这黑色的镜头之下,褪去了色彩,大家变成了同样的外表,没有了色彩的吸引,以最真诚的画面来打动观众。只有最后一个镜头,当马大三的头被斩下,以他的视觉看周围的时候,世界变成了彩色。这和《辛德勒的名单》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只有马大三觉悟了,他抹去了眼前的黑幕,清楚的看到了整个人和民族的价值观,一切都开阔了。所以他含笑而亡,因为这是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和之前交代刘一刀为慈禧杀谭翤同等志士时是一样的,他们超越了周围依然迷茫无知的百姓,死成了一种解脱和超越,而不是愚昧小民眼里的成仙而笑。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里面却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八路军共**等人物形象。那些摸不到的什么五队长、七队长根本就是浮云。只有那个看不见的“我”算是贴切的出现过的抗战八路。但是这个“我”又始终没有出现过,却把整个村庄的人,尤其是马大三吓得半年坐卧不安。这从根本上,又一次体现出了这些小民的庸碌,只求安稳,无论对错,懦弱而没有主见的拜服在权威之下——哪怕这个权威是什么都不知道。你看他们在无形的“我”和有形的鬼子之间挣扎犹豫,是不是很可悲可笑呢?

  姜文说,拍这部电影,就是要警告国人不要放松警惕。一方面是自我内部的放松警惕,经济起来了,人富了,不代表自己的国家就真的强大了。意*不能强国,自我吹捧也不能成仙。片中的那些可怜可悲可叹可气的小农民就是今天千千万万的小市民,我们依然活在酱缸里。

  另外,姜文多次走访日本,他看到当今大部分日本人依然不承认曾经的过错,虽然右翼分子是极少数,但冷漠的还是大多数。片中的花屋小三郎的多次转变,就说明了人性的不可测,哪怕再大的恩惠,也扭转不了人性中凶残的本性。今天你对他好,他感恩戴德,高呼“你是我的爷”不代表明天他不会将刺刀插入你的胸膛。

  “鬼子”随时都可能再来!


  鬼子来了影评(二)

  曾经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放给比我大许多、在那个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朋友看,他们对姜文很不屑,他怎么还玩这小孩的把戏呢,一点儿都不真实,那时候谁有那样浪漫的日子呢。我就说,特定地点、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