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一)

  影片由在印度妇孺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鲁克?罕担纲本片主演,2009年沙鲁克?罕去美国宣传电影时在新泽西州的***机场遭遇扣留,被问话达两个小时,原因仅是他的***教名字,最后由印度大使馆出面交涉才获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节与现实惊人的相似成为一大看点。

  片中主角患亚斯伯格症(可归为自闭症),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这让人想起《雨人》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雷蒙患有自闭症,也有超常的记忆力,对数字极为敏感。还有一点相同,他们各有一个兄弟,而且关系并不和睦。不同的是,《罕》中的主线是爱情,《雨人》中的主线是兄弟二人的亲情。

  罕为了爱情,要去见美国总统,说一句:他的名叫罕,他不是****。片子一开始就是罕在“**”路上的磨难,接着用闪回讲述他的童年、来到美国的经历和遭遇,一个半小时之后,继续讲述罕的**之路。这千辛万苦、百般磨难的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品《换子疑云》中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母亲为儿子奔走呼告,还有去年戴立忍作品《不能没有你》中武雄的**之路。

  到后头,罕没见到小**,但见到了新上任的奥巴马。罕的执着劲和阿甘一样,成功觐见总统也像阿甘一样,不过要艰辛曲折得多。罕比阿甘幸运的是,拥有可贵的爱情和爱他的妻子,阿甘爱上的珍妮并不喜欢他,到后来珍妮经历许多,才又与阿甘相聚。

  罕和曼迪娅的爱情是情节的主线和推动力,在这主线上加了许多东西:宗教信仰、****、种族歧视、媒体正义等。从目前的效果看,编导的做法是成功的,大部分观众都买账:被感动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影片中,添加如此多的东西绝对是不堪重负。面面俱到,一切问题得到解决,只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片子的各个倾向都站在道德和法制的一边,并随意添加一些叙述。罕在途中遭遇黑人妈妈,后来又返回相救,以及举报**寺中的****,这些情节明显是编剧想一出是一出,为了突出效果、放大罕的信仰与仁爱,不管不顾塞进一通情节。在这几个地方,编剧并不高明。

  当信仰问题和热点事件放在一起讨论,两个问题轻易解决,如此轻易,使问题的结局令人难以信服。即使被罕的行为所打动,也得承认影片对各种问题的过度粉饰。一部轻飘飘的商业电影,带着煽情**,看起来像是基于大爱主题的良心作品,实则是刻意逢迎的商业元素在主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各种问题都只能隔岸观火,也许我该只关心罕令人敬仰的信仰和对爱毫不犹豫的付出,可一切显然只是劣质的幻象,就像片中的阳光和音乐,光线过于明亮以致刺眼,音乐过于饱满以致噪杂。

  《我的名字叫罕》片中所处理的议题,是极为严肃且沉重的社会**课题,并尝试对种族宗教歧视和标签作出人道主义的回应。要以轻松的手法去呈现这沉重的课题不是问题,可惜的是,影片的导演并不是要凸显这些问题的关键,而是让童话式叙事和大团圆结局去淡化甚至是埋没问题的根本因由及关键的矛盾所在,沦为屈从于建制*威的贡品。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袭击事件,让美国找到了维护其****扩张野心的借口,借助恐怖袭击事件去扑灭国内外反对美国****的异议声音,而保守右派势力更将***社群妖魔化为可怕的假想敌,以煽动仇视移民的情绪,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将美国****穷兵黩武所衍生出来的****,嫁祸给全世界***,从而对欧美国家的***社群带来极大的冲击。

  911后,美国****发动了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制造社会集体恐慌心理,以为其全球范围的反恐“圣战”铺路。“新麦卡锡主义”在911后应运而生,目的旨在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反动“神圣联盟”,以“国土安全”和“反恐战争”的名义,去妖魔化任何反对统治资本霸权的异议声音。侵略阿富汗是第一步棋,然后以搜索(却从来没找到的)“大规模**性**”之名攻占***,并锁定伊朗为“反恐战争”的下一个目标。

  美国**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了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监控**的通讯,而那些样貌看起来像***人或者是公开批评美国**政策的人士,被**当成嫌犯进行监视一点都不出奇。美国**甚至还主张要所有人充当警方的线人,指控任何“行踪可疑”的人士。《我的名字叫罕》的主角,最后为了当“好人”,当起美国**的线人,举报所谓的“坏人”,完全暴露了影片的主题完全不是批判繁衍****的美帝建制,而是附庸在资本统治阶级合理化侵略**和**公民自由的说辞。

  看完影片,除了收获到这些联想,不得不为影片本身和片中的主人公罕感慨一下,这真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主旋律,万分和谐。片子是由印度宝莱坞制造,理应是印度主旋律,无可厚非;有趣的是,它又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简直是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拍摄的一部电影。罕在“911事件”后,因为***的身份,遇到问题,而后问题解决。对于美国观众,影片的和谐度甚至甚于好莱坞电影,在各式的好莱坞片中出现的种族歧视问题都要比本片尖锐、更接近现实主义一些。最后,罕受到奥巴马的接待,他成功了,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简单的正义申辩。**到了,感动吧,**动,不感动显得多么冷血。在这里,《罕》几乎成了一部外交片。还有,山寨奥巴马的造型和讲话使人出戏,有些喜感,减弱了煽情效果。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二)

  一直很佩服印度电影的一点,就是他们可以把任何一部电影拍成一种旅程,在观影的两个多小时内,观众将很可能经历歌舞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剧情片等等电影类型的阶段性轰炸,而无论类型如何繁乱,观众却总能被故事和细节所吸引,尽情地跟着角色走。《我的名字叫可汗》虽然是为了照顾国际市场而创作,从形式上似乎不那么“印度”,但是其依旧具备印度片的如上特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比通常的印度电影短很多),影片时而是轻松的爱情片,时而是有趣的喜剧片,时而是沉痛的励志片,时而是黑色的剧情片,时而是感人的传记片,可是投入进故事和细节后的观众,却并不在乎影片在类型上的飘忽不定,而是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任凭影片带领自己渡过难忘的两个小时。

  以前在批评**小成本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在影评里说其最大的缺点是类型不稳定。在一部电影中融合进三种以上了类型片元素,90%都会被我认为是很糟糕的。于是,看上去好像如果一部影片不把类型做稳定,就难以讨好我似得。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对于年轻导演,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将一种电影类型研究透彻些,技法运用熟练些,一定会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多类型融合的,硬件条件和自身的经验都是不足够的,所以我认为年轻导演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就应该把电影的类型和风格更集中一些,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供一个基本可看的作品。等自己对各种类型元素掌握熟练,又有大投资做保障的时候,便可以尝试对多种类型和风格的交叉运用了。要知道,《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投资可是高达1200万美元的,而其导演卡伦-乔哈尔不仅出身于电影制片人家庭,还在1995年便以演员身份入行,已经是1998年便推出过导演**作的编导演全才的老资历了。即便是在如此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仅仅是将多种类型片段化,而并非100%的类型融合和创新。不过,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创作模式最出彩时的模样,十分值得观赏学习

  如果做得不够圆滑,第一段曾提到的那么多种类型片元素放进《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会让观众感到很乱套的。没有基调的电影,对观众依然是一种折磨,除非导演真的是天纵英才或灵光乍现。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一定段落内,基调也是一定的。比如一开始,影片的故事整体需要交待一下主人公可汗的身份背景啊、性格特征啊、家庭情况啊、感情经历啊之类的,用其911前的幸福状况,为911后的怪异行动做铺垫和反差。如果对于一般的影片,肯定是以传记元素为主,那这段铺垫性质的剧情,只需要15到20分钟即可,只需要把情况交待清楚即可,没必要去展现各种生活的细节。影片的重点一定是可汗在911后的各种艰辛旅程。印度电影人却有着跟咱们完全不一样的思维,他们把911前的铺垫部分做了1个小时,如果**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起承转合完备,各种细节都非常丰富的爱情片嘛。这个段落里,不仅清晰交待了各种信息,还积累了大量的情感。

  这一段落完全结束后,以911事件为情节点,影片的故事、风格等等都呈现180度的急转。影片立刻从一个类型转入了另外一个类型。从后一个小时来看,故事完全就是经典传记片的成熟套路。可汗的个人魅力不断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说,砍掉前面1个小时的爱情片,只看后面的传记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中规中矩,各种元素都完备的影片。如果单独来看,前一个小时的爱情片,和后一个小时的传记片,都是元素完备的影片,不过整体素质也就是70分。可是人家奇妙地就在于能够把前面轻松浪漫的爱情片和后面黑暗深刻的传记片结合到一部电影中,把电影不做成猎奇的节目,而变成一种人生的历程观察。两者结合,情感过渡;前面积累,后面释放,整个影片的观赏感觉一下就给提升上来了。这就是为啥我左边的左边那位女观众在影片后半段就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