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思维陷阱,正在慢慢磨灭你的理智

  文/何似

  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相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样的道理来进行对事物的决策、判断,即使经验似乎并不是每次都有用。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人们在做出复杂决策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例行程序,而这些例行程序,极容易让我们陷入无影无形、不易察觉的思维陷阱。

  它们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有的甚至已掉进了陷阱还不自知。

  我才知道,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思维陷阱,做了许多不必、不该做的事。于是我开始尝试避开这3种思维陷阱,学会更理智的思考。

  1、为什么你总是一条路走到黑?

  有一次我去影院看电影,没想到踩中雷区,越看越觉得无趣。但又舍不得离开,毕竟已经快看了一半了,而且还花了钱,还是忍忍看完吧…

  结果我真的坐到了最后,然而一结束放映我就记不起这部电影的片段了,感觉跟没看到一样。因为放弃不了已经付出的票款和时间,让我硬生生地又浪费了一段时间。

  小姐姐A在银行上了半年多的班,业绩压力、应酬等让她感到愈发不适应,一度想要辞职,但她还是难以放下这份工作,理由是:

  我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去考、去应聘,难道要我白白浪费掉这些吗?

  不管是我的电影票和时间,还是小姐姐曾经为这份工作付出的努力,都是已经支付的成本,已经没有可能拿回来的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我们常常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使得我们在明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仍继续错下去,总是抱着一线希望能挽回损失和颜面,结果越陷越深,影响我们作出不恰当的决定。

  很多事情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继续坚持下去,但如果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

  你已经付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理性一点,就像巴菲特说的: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洞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再挖了。

  2、群众的眼睛就真的雪亮吗?

  “他们都是这样说的。”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谈论里听到这样的话。在面对一件自己未知的事情时人们常常会听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言论。

  然而,有句老话叫“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只要说的人越多,就算是谎言,到最后也会让人信以为真,然后真相就渐渐地被淹没了…

  我把它称为“消极的从众效应”,因为它仅代表在自己并没有确切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仅根据大多数人的言论而下定义的行为、表达方式;而不是可以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的从众。

  一味地盲目从众,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坚持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通过思考后的观点,让自己的观点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别让观点的理由总是“他们都是这么说的”。

  3、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为什么古代皇帝身边甜言蜜语的臣子嫔妃更受宠?为什么忠言会逆耳?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选择然后询问他人意见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自己直觉和观点的信息,而回避同我们直觉和观点相抵触的信息。

  这就是寻找有利证据的思维陷阱,所以不合口味的良药常是苦口,不合心意的忠言总是逆耳。

  在潜意识中,我们倾向于先决定想要什么,至于为什么,往往会推到以后再去搞清楚。并且,与不喜欢的东西相比,喜欢的东西更容易吸引我们。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被那些支持潜意识偏好的信息所吸引。

  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选择潜意识里想要做的事情,只不过你应该先确定:那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的吗?

  于是真正的问题就出来了:

  你是真的在搜集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还只是在寻找有利证据支持你想做的事情?

  你必须坦然承认自己的动机。

  避开寻求有利证据的陷阱,我们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反对意见,开放地进行思考:选择其他方案最强有力的理由是什么?第二有力的理由是什么?第三有力的理由又是什么?

  征求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要提那些可能引出有利证据的导向性问题。并且,我们不能光听朋友的看法。

  之所以不能光听朋友的看法,是因为两个人能成为朋友,那么两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思维角度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自然而然地,盲区也通常相似。

  你看不见的,他也很可能看不见。朋友的意见,通常只是强化了你自己的立场和意见而已。

  这三个思维陷阱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奥秘之处,而是常人易犯的浅显错误。因此在下结论时,不要急着行动和发表,退后一步,仔细想一下这三个问题:

  我忽略了相反证据吗?

  我盲从了内心的声音吗?

  我对别人动机的推测有证据吗?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如果能在思考时也能自省一下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避免一些思维陷阱,做出更理智的决策。

  就像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一方天空一样,思维陷阱,也会让你固步自封,找不到出口。

  跳出这三个思维陷阱,不再浑浑噩噩、浑水摸鱼,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能条理清晰,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豁然开朗。(微信公众号/精读,ID/Jingdu999)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