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吟诵着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 元夕》,不知不觉元宵节又到了。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元宵节最少不了的就是花灯。她有一个哑伯,扎出的花灯整个村子里无人能比。手指灵动地上下翻飞,细细的篾丝就弯成了圈,绕上了线,变成了“兔子”滚圆的身体,胖胖的耳朵。用不了几分钟,一个篾丝搭成的“兔儿灯”就初步成形。接着,便是给它糊上各色的纸,每一只“兔子”都五彩缤纷,与众不同。最后还不忘点缀一番:画一双红红的眼睛,贴一张小巧的三瓣嘴,围一身剪成须状的皮毛,安两对木制的轮子。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儿灯”就诞生了,让妈妈爱不释手。一到元宵节晚上,妈妈和她的伙伴们便拉着“兔儿灯”在村路上行走。无数的“兔儿灯”像点点繁星,蜡烛绽放着亮丽的光,映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化成了欢乐和幸福荡漾在心间。

  在爸爸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元宵节的夜晚“照田宅”。吃过晚饭,几个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扛着早已扎好的稻草把,来到自家田里,点燃火把。孩子们在田间飞奔着,欢笑着,火把像一条条火龙,吐着火舌,照亮了田间的每一个角落,田里火光环绕,夜空因为有了那一簇簇耀眼的花苗富有生机。这燃烧的火把不仅寓意着害虫被驱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虽然夜已深,可大家却久久不愿离去。那点点火光在田间闪耀着,闪耀着……

  而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又留下了多少影子呢?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举行了“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教室里,我们搓着汤圆,虽然手上、身上全是白花花的米粉,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操场上挂起了许许多多的彩灯,它们在风中摇摆着,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在琳琅满目的彩灯之间穿梭,一个个笑语盈盈地欣赏着。在彩灯之间挂着一条条灯谜,同学们有的仔细地思考着,有的几个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还有的猜中了就兴高采烈地去兑奖。整个操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也快乐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在彩灯间流连着。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元宵节给我的童年生活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岁月的脚步匆匆,它把元宵节又带到了我们身边,可那些曾经的欢乐却在悄悄流逝。我多想像爸爸妈妈小时候那样拉一回“兔儿灯”,照一次“田宅”,再欢欢喜喜地闹一下元宵,找回难忘的记忆。


  家乡风俗(二)

  烧塔。燃塔是潮州部分地方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它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是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却或详或略,多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中说:“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在中秋节这天下午,有烧塔习俗的地方,孩子们四处收集残砖瓦片,选一个如禾坪等一样开阔的场地,累砌瓦塔。小型的瓦塔一般直径五六十厘米,高一米半左右,而大型的瓦塔直径却有两米多,高三四米。叠砌的方法是:取来几块旧墙土砖或石条砌成塔基,然后找来几块砖头,砌成一个瓦塔门,用旧瓦片从塔基逐层砌起来。架瓦片时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间留一空隙,第二层就在下层的空隙处叠起来,依次砌上去。在叠砌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用一砖片盖于塔尖。塔**一般插有一根较粗的木条做塔心,烧塔时可以不断燃烧保持火势。砌塔时下面要留有“灶口”,并用柴草填实塔里。黄昏时分,孩子们便把柴草点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从砖瓦的缝隙向天上窜。这时,他们又将准备好的松香、食盐、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发出噼啪作响之声和蓝色火焰,被烧得通红的塔身与明月交相辉映,辉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潮州民俗的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元朝末年潮州**只燃放烟火为约,作为杀掉元兵的**;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


  家乡风俗(三)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www.lz13.cn)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