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的改写(一)

  潘阆在太宗和真宗两朝做过几任小官。太宗时,因言行“狂妄”得罪权贵,被撵出汴京,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落到杭州。杭州在钱塘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高潮期,皇朝把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每到这一天,皇亲国戚、达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纹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起,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

  人们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海宁观潮是明朝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阆在杭州可能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当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他用《酒泉子》这词牌写过十首词,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以“别来”二字。十首中以这第十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酒泉子的改写(二)

  虽然我现在已年过半百,头发和牙齿都已掉的差不多了,但我仍能够思考,回忆。特别是观潮的那件事仍令我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当我赶到那里时,江岸四周的空地已经完完全全的被游客们占据了。朋友告诉我,今天除了观潮外,还有弄潮儿的表演格外的吸引人。所以今天才来了这么多人。

  潮水确实迅猛的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它营造了一个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轰隆!轰隆!一浪又一浪,一波又一波,大有侵吞宇宙,冲荡太阳的阵势。我沉浸在这壮丽的景观中,无法自拔。

  忽然,四面传来的鼓声将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快看呀!弄潮儿的表演开始了。”朋友高兴的大声叫喊起来。我向下一看,十几条彩色的鱼,不,是十几个高举着绣旗,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的人在奋力的游着。他们的脸紧绷着,每遇到洪峰和浪尖却总能轻巧的躲过。由于不能让自己的旗子沾上一滴水,他们必须格外的谨慎才行。我想;怪不得刚才误认为是鱼了呢,他们的水上功夫简直比鱼还要轻巧,娴熟哩!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每当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仍是对潮水的迅猛,弄潮儿的精彩表演而赞不绝口。就算是做梦梦到它,也会因黎明的过早到来而兴由未尽呢!


  酒泉子的改写(三)

  今夜又是一个难眠之夜,我干脆起床散步,想找人聊天,却苦于没有知己,只好独自一人漫步在庭院里,这时,一股幽幽的清香传进我的鼻子,桂花!我寻着香味而去,看见庭院角落里高大的桂花树,上面开着零零散散的桂花,散发出一股好闻的香味。桂花开了……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八月了么,还记得当年……

  热闹的街景,熟悉的声音。江岸人山人海,车马难以移动分毫,大家都目不转睛的望着入海口的方向。不知谁喊了一声:“潮来了!”所有的人都把期盼的眼神投向入海口,不负众望,一道银白色的线气势汹汹地涌了过来。这时,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全都一齐欢呼起来,旁边一人大叫道:“好潮,好潮!”我内心也极其兴奋,与大家一齐欢呼着,赞叹着。

  不出一会儿,潮已到了我们面前,如同城墙般雄伟,使我发自内心地震撼。轰!如同山崩地裂般的音传来,震荡着每个人的内心。江面平静了刹那,又猛然发力,比上一次来的还要凶猛!人群无比沸腾。这时,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弄潮儿,披发文身,手持五颜六色的大彩旗,在水中挥舞着,出没在惊涛骇浪中,腾身百变,而彩旗却不被潮水沾湿。(www.lz13.cn)这个场面,是如此激荡,如此热血,如此豪迈!让我有想要跳进滚滚江水与他们一起与潮而舞的想法。岸上的欢呼声更甚,而弄潮儿们也表演的更加卖力。坐在看台上的人有些已经站了起来,大声欢呼。在这个地方,没有贫贱之分,没有强弱之分,有的只是同样激荡的心情!

  猛然间,一股幽香再次袭来,把我拉回了现实,依旧是满院的冷清,一阵凉风吹过,几朵桂花飘落。无数次梦见家乡的钱塘潮,无数次感受着那激荡人心的时刻,但一切终究只是梦境,那无比熟悉的感觉,似乎就在昨天。但如今的凄凉,却又不得不让我回到现实。啊,故乡的钱塘潮,何时才能与你再相见。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