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后感(一)

  一个对金融一窍不通的人,显然是从一开始就被深深震撼住了。

  书中出现了众多的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尽管初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作者仍凭借较通俗的语言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难能可贵。相信这不仅是诚意上的问题,也是技术上的问题。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不以一名学者的身份,从专业领域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阐述与分析。

  下面来浅谈一下我对此书的感受。

  可以说,之前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和生活中了解到的很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跟这本书所描述的状况有很大出入。这也就是我不仅仅是被银行家们的高超手法所震撼的原因。

  例如说,当年美国的南北内战及林肯总统随后遭到不明人士**,原先的教科书采取了全面地和抽象地论述大的原则和意义,对林肯为解放美国黑奴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且描绘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情况:北部和南部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不同,双方就是否废除奴隶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联邦地位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四分五裂。

  这样看来,一切似乎都能解释清楚。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南北双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协调的结果,而林肯也理所当然地被不遗余力维护奴隶制的南方狂热分子所*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书中所描述的是另外一番触目惊心的景象。

  银行家们策动了这场战争并大发一笔横财,虽然林肯以较圆满的方式结束了内战,并且发行了无任何金银实物作抵押的“林肯绿币”来**向银行家们借高利贷,但他最后仍被恼羞成怒的银行家们及众多利益集团联手策划从历史中抹除。

  也就是说,发生在美国本土最大规模战争的南北内战,其真凶竟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银行家。而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并非如外界传言般简单,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纠纷,而非单纯的**利益纠纷。

  通读此书,发现作者介绍的不仅仅是各种金融术语以及冗杂操作流程,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经济事件。更多的是将整一个人类文明的近代历史以货币的形式串联起来。从滑铁卢战役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掌握了英国的经济命脉,到 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泰铢的大幅度贬值。这其中有很多事件揉杂了诸多**因素,但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各种成分复杂的利益,各种隐藏在迷雾后的利益。永远不为世人所知。

  不过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我在读此书时这种思考也一直萦绕在脑际。

  既然文章开头说过,银行家们不会被世俗的东西迷惑。他们的眼中没有荣誉,没有公**识,不懂得何谓奋斗,何谓爱国。他们的心中只有永远的贪婪与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沆瀣一气欧美的银行家们能够团结在一起呢?他们想要的就是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进而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他们也会绞尽脑汁地用一石三鸟之策逐步肢解一国经济,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优良资产;他们所控制的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那么,他们自己呢?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也赚个盆满钵满,难道他们心中就没有萌生一丝这样那样的想法吗?也许有人会替这群剪羊毛的人辩解,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何况是多虎相争呢?勾心斗角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倒不如大家团结起来对付真正的“敌人”,有钱大家一起赚个够,相互之间还可以有个照应。

  这样一来就矛盾了,银行家们眼中可是不会有“团结”二字的呢。如果有团结的话,他们在战争期间不就有大的团结意识即荣誉感和爱国意识吗?要知道当德国在一战失败后需要通过大量资金进行国内重组时,有些银行家居然通过超级通货膨胀大发一笔难国财。实在是逾越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二战时德国人视犹太人为目中钉,杀死了多达 600 万的犹太人。想想看,犹太银行家所制造的通货膨胀最厉害时一片面包卖到了几亿马克,工人们的工资一天发两次,必须在一个小时内花完。这就使得那些原本兢兢业业的中产家庭瞬间破产,甚至变得比工人们还穷。待到这些中产阶级翻身时,报仇在他们眼里便成了理所当然,甚至是必然。

  金本位、布雷森体系、私有**银行、“剪羊毛”、经济刺客、货币发行权、国际清算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沃伯格家族、私有化贿赂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市场定价、自由贸易、国际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环境银行……抛开那些疑问以及震撼来说,《货币战争》仍是一本适合金融门外汉读的扫盲手册。 = =

  网上有些评论坦言,这个书有诸多纰漏。倒不是错别字一箩筐,而是作者的有些金融观点并不为人们所认同。所以说在金融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就大可不必为此书而劳心费神了,毕竟做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为普及知识而出版的书并不能相提并论。而作为普通读者的一员,我也会尽量地有选择性地接受知识,而且相信日后我会有机会对书中提及的事件以及相关概念有跟进一步的认识。

  “这是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我希望这本书中的故事都真实可信,因为他们印证了我历经多年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讲的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鼓掌”,张宇燕先生的后半句话我非常认同,如果银行家达到了能翻云覆雨的地步,那么军事和**的意义何在?**国家的意义何在?一小群人企图通过这样的手段控制全世界,这种想法不仅遥远,而且显得有些荒诞。

  谁也不知道以后的世界会变成怎么样,也许银行家们的野心真的实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

  所以说,货币真的很神奇,也很伟大。

  我所认识的那个“好似商品的孪生兄弟”,显然太渺小了。


《货币战争》读后感(二)

  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那时候打算读一下的,可是同学说这本书可能专业知识很多,我会读不懂,所以就放下了。到了大学,自己居然学了经济专业,心想是时候读这本书了。于是借着寒假这段充裕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算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吧。

  说实话,这本书我读的不是很懂。很多专业的名词概念,都需要去上网查找,读起来很困难。但是依然很高兴,通过这本书,然我得到了许多知识,了解了许多我从未想到过的事实,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和思考现实。

  从前别人一问“世界首富是谁?”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比尔·盖茨,在感慨身家过百亿的他是如此之富有时,从未想到过,其实还有那么多富可敌国的银行家们,躲过媒体的眼睛而“大隐于市”。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老罗斯柴尔德开始到如今这个家族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严密的家族控制和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于是外界对这个家族还是知之甚少。到底这个家族收敛了多少财富,没人能清楚的知道。然而让我最为惊讶的是,这个家族是如此的会赚钱,而且两个多世纪里经久不衰。从老罗斯柴尔德为英国皇室作代理到“罗氏五虎”征服欧洲,使我们能够从侧面了解到一些关于他们经商技巧。第一,对金钱充满无限的**和征服世界的野心。第二,早于市场得到信息。为了能够得到第一手可靠的信息,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在战前就非常有远见的建立起了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第三,擅长交际技巧,擅找“垫脚石”。在所罗门-罗斯柴尔德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拓展欧洲新张地区的银行业务时,他就成功的结交了当时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名震欧洲政坛的意大利外长梅特涅。在梅特涅的帮助之下,罗斯柴尔德家族顺利与意大利王室结成了密切的商业关系。第四,家族通婚防止财产稀释。据统计,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通婚18次,其中16次是在表亲(堂兄妹)之间。以上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经商技巧的很少的几点。在两百多年里,时代变迁,世事变幻,然而这个家族始终能够长盛不衰,其中必然有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东西。虽然它“隐姓埋名”于世,但是在当今的世界,许多大企业,重要工程等的背后都有这个家族的影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内森-罗斯柴尔德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内森的这番志得意满的话正是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心得。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文化还是工业的发展都需要经济作为支撑。银行家们通过对金融的控制,进一步控制**等其他领域。经济既然有如此之大的力量,难怪那么多的银行家想要控制经济。对金权充满**的银行家们的野心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欧洲。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尽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策划战争和金融危机,全然不顾他人死活,冷酷至极。

  然而银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