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

  从走上讲台之日起到今天,韩愈 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学校发了这本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拿到书时,看了看书名,很诱人,希望不是说大道理啊,我在心里默念着。

  花了不少时日,把书认真地看了,我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 ”是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书看完了,我的体会更深了: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校长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让我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李希贵。主要从他工作经历的四个阶段(高密四中、高密一中、高密教委主任、潍坊教育局长),来阐述作者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有深刻的思想又躬身实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汇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之中,如:“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重要”。在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让重视教育成为党政领导的需求”,“向社会购买智力”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高尚的有着崇高追求的人,是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设计师,------下面就把我看书时的体会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地理支晗琳老师原专业是美术,改科几年来,考试成绩优秀学生 爱学习,在探究原因时我发现这样一幕:2008年12月24日圣诞节,支老师戴着圣诞老人的小红帽儿在给七年三班的学生上课,气氛活跃。事后问她:教室人多暖气热。干嘛不摘下来?她说:摘了两次学生不让,就想让我以圣诞老人的身份来上课。这里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师生就是朋友。孩子们喜爱自己的老师信任她的话,期待着下一次见面下一节课,“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

  叶圣陶老先生说:在中学 里教师 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时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了。为此李希贵倡导ACT语文教改实验,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华东师大江山野教授根据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虽然机械但是有道理,认为初中 阶段学生进入相对**的学习阶段,即能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指导,各占50%。魏书生说:相信80%的学生能读懂教材80%的内容,我负责解决余下的两个20%。尊重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权利,创造学习的机会,突出重点、帮助后进生,教师反而更轻松。在上学期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统得过死,包办代替,甚至不留死角。我认为学生学必须全面系统,教师教千万不能面面俱到。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没有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就不会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翁旗“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无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多学少教,不教而教,也应该是我们构建“边学边导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而且时不我待,积极行动。

  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目前学校管理规定多是以“不准”和“禁止”的形式出现,如禁止在楼道内打闹喧哗,禁止出入网吧等等,这不准、那不准到底能干些什么呢?这都是堵的办法而不是疏导,因此制定学生规范(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班级的),应该努力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以“提倡什么”作为切入点。“八荣八耻”是最典型代表,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倡导辛勤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向人们行为发出正确的导向。电脑网络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以购物、娱乐、读书、交友等等,我们应该很好的享用它,那里是一个资源宝库,不应简单的远离与拒绝,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以上内容,我从爱与责任、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三方面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是对前一段读书笔记部分内容的一次整理,有些观点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