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远门读后感(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除了《活着》之外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的远行经历。先是苦苦寻找旅店,但却一无所获,然后出现的汽车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舒适……

  这篇文章情节虽然简单,但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疑、惶惑。十八岁的“我”,刚成年,不知现实世界的冷漠。到了外面,“我”可谓是吃尽了苦头。找不到旅馆、好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山民们哄抢车上苹果等。一系列的事,让“我”经历了磨难与考验。

  当离开亲人,父母的庇护。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去迎接,那些不可避免的磨难与考验。当我们已战胜这些考验,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余华这个作家的这篇文章的手法,像是鲁迅的写作手法。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来表达一些在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这个黑暗,虚伪,愚昧的世界被他们两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影响。我觉得要经历过一切磨难,我们人才能坚韧不拔,才会长大。


十八岁出远门读后感(二)

  有一次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感觉却与以往不同,似乎小说中“我”的经历和十**的我们有些相识之处,甚至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小说情节极不和理,语言却新奇幽默,完全是十八岁的孩子应有的思想。难怪莫言会说它是一篇“条理清晰的访梦小说”。

  小说一开始便写“我”在路上的情景,充满着对未来的新奇和对过去的回味。这个男孩会对着远方的云呼唤熟悉的人的绰号,这也算是对少年时代的一种告别。以往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甚至少年时的爱恋与梦连那些快乐和忧愁,有些会留在脑海里,但大都会渐行渐远,慢慢陌生起来。

  男孩起初并不在乎什么汽车和旅店,他只是带着兴奋漫无目的地向前路走着。但人生并不允许他这么一直漫无目的下去,天晚了,他必须找个旅店住下,就像我们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一个基础,找一个安身之处(人生的旅店)。

  接下来的事非常戏剧性。他遇到了汽车,为了能顺利搭车,他甚至使用了不属于他的年龄的方式——让烟(这其实是他第一次对解决人生问题的尝试)。接下来似乎一切顺利,他不但上了车,还几乎与司机成了兄弟。但事情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转折,让他感觉到无限的悲伤

  为了保护司机的苹果而被打的遍体鳞伤,而司机却放任事态的发展而使自己毫发无损。最后司机拿着男孩男孩的包跳上了抢苹果的拖拉机,只留下男孩和汽车一起无限悲哀地等待夜色的降临。

  让人发笑的情节背后却是一场现实世界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遭遇这种冲突,但我们必须适应,我们总得成长。

  即将走入大学,对未来会既期待又迷茫,但路毕竟要自己走的,我会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未来,要学会选择,我们会成熟起来,只要心中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梦。


十八岁出远门读后感(三)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着。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www.lz13.cn)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