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一)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于我心有戚戚焉。平日里,整日价在菜市场为一角五毛与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为少花了一元八毛能购到菜而暗自窃喜,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精打细算,为班级里学生的各种**行为而辗转难眠、忧心如焚时,从未想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读了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后,仿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平凡如我辈也可通过“觉解”而成为圣贤。文章中说,你不必建立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只需在高度“觉解状态”下把正在做的平凡小事用心做好,你就庶几接近圣贤。

  即如我们教师吧!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实验、考试、讲评、做心理咨询思想开导等工作……这些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因了你的“觉解”程度不同,教书也可以分出境界的高下卑劣来: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职业,以之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挣多少钱干多少活;有的视教书育人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力争做到游刃有余;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至高至上至美的的艺术境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勤学乐学,汲取知识的芬芳甘霖。究其实,为师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师德高尚者,总能孜孜以求,将“实践”和“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祖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再如学生的读书吧!学生天天读书、背书、作业、考试,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过着如僧侣般刻板、枯燥的生活,可谓“苦”矣!如果你读书仅仅是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那你肯定吃不了这个“苦”的。原因很简单,你是在为他人而读书。有些学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辍学了,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有的仅仅是为将来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读书,那你的读书目的仍不免显得猥琐渺小,还是不能充分地调动你智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成绩;只有当你如敬爱的***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添砖加瓦时,你潜藏在心底的巨大潜能才会被充分的开掘出来,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和斗志,克服学习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取得骄人的业绩。事实证明,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正是靠了这种崇高的信仰和动机,远离家乡和亲人,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克服**的、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艰难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成了报效祖国的本领,在一个白种人的世界里,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质言之,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脱离“无明状态”,做任何事都能处于一种“觉解状态”,那确实是能够极大的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步伐。

  不过,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却让我很自然的联想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极“左”口号的思想根源。今天看来,它是那么地令人匪夷所思,令人忍俊不禁。这就见得,脱离实际,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滑稽可笑。须知,从古到今,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和泊来的基督教、天主教、***教,门派众多、信徒甚众,尽管门禁森严,但却殊途同归:教人忍耐向善、博爱众生确是一致的。按常理,经过几千年的说教,我们的世界应该离“大同”世界不远了吧。可是,读者诸君,环视世界,果真如此么?

  较之这苍白乏力的说教,我更服膺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的道理。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三)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www.lz13.cn)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