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偏见读后感(一)

  《一个偏见》收录在《钱钟书集》里,看过钱老着作的读者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幽默、睿智、博古通今、中西贯通。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可能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一篇千字短文,它会提到 N 个典故,引用多部西方作品、名人名言,笔到这处早已把你甩在了某个角落里自卑。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到处充斥着精妙的比喻。

  比如在《一个偏见》里,他提到了“寂静”,解释、比喻得形象生动,鞭辟入里。

  “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是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琢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住家小儿的啼哭,楼上和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静穆。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幕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

  曾几何时,我有着相同的感受但乏于表达,唉,看来正像孔老师说的,语文没学好啊!

  每到过年,我大都会在乡下,那里的过节气氛更浓厚。最享受夜深人静时,独自蹲在小溪边,举目便是满天星,周围充满了流水和虫鸣声,空气都是青草泥土做的,无论我再怎么小心地呼吸,那丝声响也显得丑陋噪杂。就在此时,一辆车开着双闪按着喇叭疾驶而过,我体会到了由天堂到地狱的绝望。人类对于大自然,除了破坏一无是处。我还是回到那钢筋水泥里吧,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配享受大自然,否则只会凸显多余与格格不入。


一个偏见读后感(二)

  读钱钟书的散文《一个偏见》,真是畅快淋漓!偏见本不足褒,而作者睿智幽默的引经据典,讥古讽今,却把“一个偏见”描述得流光溢彩。有几句话更是如雷贯耳。

  “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这句话心平气和得目瞪口呆,放达得近乎颓唐:从字面上直接看过去,这世上言语行动,岂不是我行我素、无是无非了吗?那么人生的追求和归宿在哪里呢?如若从自我解脱民的视角中看过去,这句话就简直胜似李白的水中揽月,陶潜明的东篱采菊,颇有些超然物外的味道。有了这个发现,完全不必如僧徒面壁苦修,如道士不食人间烟火,就可悟到人间正果或羽化成仙了!跟下来一句掷地有声的注解,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你就会豁然而悟:这正是一个傲骨铮铮的智者对强权时势、庸俗世情的鄙视和轻薄。

  “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实实在在、痛痛快快的一种偏见。”这句话,幽默得亲切,然而这也是种“偏见”,但这种偏见,却充溢着坦诚、真挚。可见,作者的所爱不在于“边上的”,或偏或正,而是“真实”!实实在在、痛痛快快的袒露自己的哪怕是种偏见,也是何等的美好!那么,社会呢?习俗、伦理、**流氓,恶棍学阀,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已唯利,却偏偏地要宣称自己“客观公正”和“正襟危坐”。真是狗“视着肉骨头的时候,何尝顾着旁边还有狗呢。”这话就是何等的辛辣!

  钱钟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35年,离今年已刚好七十周年,这文也是“古来稀了”。社会的确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今天读起来,仿佛还是一把利箭,直指时弊!又仿佛如一付良药入口,去痛消炎!

  相信和追求公正、公平吧,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但千万不要听信那些正襟危坐的人所说的客观公正,这是千万不能较得了真的。我们已有了太多的教训。高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广西区**主席)、***(原河北省委书记、**主任)、***(原贵州省委书记)……在台上掌管一方天下时,有谁听到过他们不是说清廉公道、体恤**的?不用调查,他们做这样的报告和指示,不知印刷成了多少小山样的书籍和公文,在多少众生中震耳发聩!一些貌似为公正的中间机构,更是把社会的公信力糟蹋得面目全非,那些大名鼎鼎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几个不是在股市中欺诈中小股民的帮凶?一些自诩为以天下为已任的学者专家,就真的是以天下为已任了?举例来说吧,前些年国人有了共识,振兴中华,教育先行,怎么行?有学者、有专家出主意了,实施义务教育、教育产业化等等,可在这实施的过程中,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支出,是越来越大,简直成了压在头上的一座大山。可那些出主意的人呢?早就赚得遍体冒油,把子女送到美国和西欧受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去了。如此这般所谓的正道公理,实在还不能说是偏见了,只能说是偏执一隅,啃着自己抢来的肉骨头,唯已唯利了。

  前些天我在写“片言博客”,本人片言只语,既非专家,又非学者,当然只能是偏见。但在思索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了这种偏见的快乐。今读钱钟书的这一篇文章,使我对博客的热爱更深。纵观社会的百态和喧嚣,我不得不感慨,作者说的,“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实实在在、痛痛快快的一种偏见话题作文 一个偏见读后感(3篇)话题作文 一个偏见读后感(3篇)。”多像是对博客的一种先知先觉啊!热爱博客的主体网民,莫不是在“人生的边上”随兴所至地做着自己的笔记,阅读着别人在博客上的笔记,在博客上没有多少人是正襟危坐宣称自己是如何公正公道的,说是“偏见”,应是实情,可这种“偏见”是那样真实、坦诚和令人痛快,怪不得人们是那样的喜欢博客了。网络上的“流氓燕”名气不大好,闲来无事,我曾找来了以上提到的几位大**的文章着作,和她的博客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那真的觉得“流氓燕”的文字远没有那些**的做作和伪善,当然这是另类对比了,也算是一种偏见吧。

  人一旦悟出了生活的真谛,他就能驾驭生活,就达到了一自由的境域,生活本来就是愉快的,正如作者在文中开篇所说的,“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喜欢博客也大抑如此!


一个偏见读后感(三)

  初看这个题目,是很有意思的。如同《傲慢与偏见》一样,让我联想到个性化时代,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想的多元性。常常有人说“你的思想太过偏激”。我倒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因而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也无法达到完全公平的状态。既然我们无法否定这个事实的存在,我们的思想与语言偏激一点又何妨?

  偏见,代表着我们有主观的思想。就如同辩论一样,我们只是选择了某一个阵营,本来就不是一件错事。就比如说这个世界有三种人,一种活的清醒,一种活的不清醒,而另一种则是夹心饼干。而这个社会大概就属于夹心饼干,而你又能说活的清醒和活的不清醒的都是傻子吗?哦,这显然不能。(www.lz13.cn)

  换句话说,倘若我们总是客观的来看一件事,就像语文阅读提的标答一样:机械!造成的结果就只能是“思想高度统一”又何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说呢?这样,个性化时代也就离我们远去。

  读完文章后,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令我欣慰的是在未读此文之前,我曾反驳过一位朋友关于偏见的论点。

  我认为偏见也是要分类别的。一类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凝聚着思想与智慧的“慧见”,而另一种则为“心直口快”行为性产物的“愚见”。“慧见”可理解为偏见,而“愚见”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人声了。

  偏见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动作,语言……都可称之为偏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偏见进行时”,而这种偏见却恰恰成就了每一个独特的自己,个性的闪光点,才是人与人之间有了区别。由此可见,偏见没有什么不好,偏激也未尝不可,一切只愿是所想从而所感便是真正的“慧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