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死亡读后感(一)

  今天把毕淑敏的《预约死亡》看完了。很受振撼。那本书足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死亡。但在我们生与死的一刹那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毕舒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更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当只剩下痛苦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时候,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没有意义了。当病痛让我们生不如死的时候,也许我们所期盼只有早点让通向天堂的列车快点开启了。

  假如我真的离开。那么我要选择安详。不是充满各种药水味的病房,不是扎的像蜂窝一样的臂膀,不是一具进入临床试验的尸体。我选择阳光,选择绿地,选择新鲜的空气。这样或许我可以微笑着离开。应该有尊严的离开。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我们无时不刻的面临着各种病魔的威胁。人活着的因素只有一种,但让人死亡的因素却有千百万种。从小到打针吃药大到手术化疗无一例外的折磨着我们的身体,摧残着我们心理。但我们宁可丢掉一切,只为了活着,哪怕余生只有痛苦。

  临终关怀的话题我想已经不再新鲜。除了法律制度方面不够健全之外,也许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原因。

  对于临终的人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甚至可以纵容他的不良嗜好。抽了一生的烟,还在乎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支吗。喝了一生的酒还在乎人生的最后一杯吗。

  也许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将不久人世。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作为写作场景,那里可谓是人类的一个近乎遗忘了的角落。在作者细腻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死亡如此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作者亲身住进了那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房间,摹拟体验临死前的感觉及心理,就如文章中所说:“你几乎在那一瞬间苍老,闭上眼的你几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死亡似乎很可怕,其实不然,在这篇文章中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在死亡现象的背后,作者还塑造了一群陪伴濒临死亡者的人,有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一个富有事业心且坚持原则的女性;有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在死亡的映衬下越发显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年轻美丽的她,用行动,用心灵诠释了美的内涵,那就是:女人最出色的不是漂亮,是善良。善良是女性最好的化妆品,它使女孩子的脸蒙上一层圣洁之光,看上去就格外动人……他们始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给予他人真挚的爱护与关心。

  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肯定,更是对人的生命的超越。文中正是因为他们精心护卫着垂死者,把人道精神铺展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淡化着死亡,把人性之美诠释的如此真切而感人。

  提到死亡,我们会战栗,而当我们面对一个病者,一个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我们同样心生恐惧,怕他们的疾病会不经意进入我们的身体,怕他们因病痛的折磨而日渐消瘦干枯的躯体,怕他们空洞呆滞的目光。可是,在作者眼里,在小白的眼里,他们没有一丝害人之心,像婴孩似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非常纯净。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这里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向快死的人发出真心的微笑,他们会记得你。

  死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玄。它似轻飘飘暖洋洋的羽毛一般。那个瞬间是飞翔的感觉,一切痛苦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是善于忍受疼痛的,我们以坚忍不拔着称于世。我们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说,把好药留给别人吧,我还能忍。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所以在西方医学看来,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而忽视生命的质量。为了维持一个病人的生理生命,中国的医生会用很多残忍的医学手法,我们重视的是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彻底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我们这个国家缺乏死亡教育,死亡被掺杂了太多凄迷可怖的描述。揭掉死的面纱,既然我们或迟或早都要到那里去旅行,就应该指引给将去的人一张正确的导游图。”

  读完文章,我的感触就是,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提供医疗的照护,还应该对所有的人提供死亡的教育。告诉人们:既然人人都或迟或早要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那么我们就要早做准备,尤其是精神与生理上的准备。当然,我们要看到作为死亡教育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展的极大困难。

  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的时代,万众瞩目的中心是美女如云健男如星的歌坛影坛和体坛。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们有意识地抹除掉,或无意间被忽视掉。虽然每个人也都明白自己必会老、必要病、肯定会死,人们也还是在年轻时、健康时、离死亡还比较遥远时不愿意去思考,更不愿意去接受这样一些是人就必然要面临的状况。可是,现实的发展是,无论你思不思考、接不接受,老、病、死都必会在某一时刻到来。没有思想准备者,一但面对这些与社会崇尚的价值相反的状态时必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不愿接受老、病、死者,将必然承受更大更强烈的人生痛苦和死亡的恐惧。

  《预约死亡》,一部生命边缘的小说,散发出的情绪有些压抑,但它传达出的精神却是非常积极。王蒙这样评价毕淑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篇章,那些隽永的文字,有激昂,有悲情,有豪迈,也有委婉,但不变的是,她永远向着光明,挖掘着人性的美丽,用她手中独特的手术刀,挽救一颗颗受伤的灵魂。

  我并不是要极力推销这本书,只是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不妨看一看,或许,你对生命会有另一番体会。


预约死亡读后感(三)

  《预约死亡》,在这本书中,毕淑敏到临终关怀医院,体验即将死亡者的生活。毕淑敏这种特殊的想法着实让人咂舌。看着本书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想着奶奶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眼睛会象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得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www.lz13.cn)”所以民间传说有时候和医学道理也是不谋而合,老祖宗留下来的传说也有其可鉴之处。然而不同的是,没有诗意,没有很遥远的声音,只是很简单地握着手,和她说:“不要怕”。

  临终的人并不是恐惧死亡,他们只是恐惧疼痛!死亡不可避免,疼痛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时候我们单方面想要执意去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用尽一切所谓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天真想法,现在看来还不如真切考虑病人是不是感到舒服。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