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读后感(一)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高举“**”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纵的结果。

  ***说:“**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认识到人心向背,**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分化。最后***在南京和***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读后感(二)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提出建立全国**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停止内战,一致**。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向停止内战,联共**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和各方面的努力。***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读后感(三)

  张学良到底有么有才华?肯定是有的。***到底是不是英雄?肯定也是。只是,他们的军事能力,都远远及不上***。

  万事都有限度。***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总管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也是有前车之鉴的。然而,过分的坚守某个原则,无论这个原则本身是多么的精辟,也只是过犹不及。***并不是**贼,他也是爱国的,甚至是很爱国的。只是,乱世永远只是留给英杰的,***还不够这个级别。

  每个有良知有理智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都应该想到,为什么中国人要自己**自己人,为什么国名党宁愿打***,也不愿与日本**作战?是因为作为最高指挥的***,坚持要先消灭***,才肯对日本出兵。所以,无数的***人,茆足全力剿共,也只是为了最后能**,无奈中的选择罢了。

  ***的领导人都是草根阶级,本身就一无所有。一并如洗,反而成了大家团结起来的动力,因为反正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就不一样。当南京**拒绝继续供给张学良军饷之日开始,***这支**,早就是强*之末了。

  我想用两个方面来看西安事变的必然性。

  其一,是张学良的幼稚。面对剿共的节节败退,心高气傲的张学良在南京第一次收到了冷遇,不但得不到南京方面的上网抚恤,败退的两个师还被撤了编制。***更是不知所谓“让张汉卿去向地方**要钱”。这是非常讽刺的,因为早在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剿共的一千年,他就在***的指示下,完全不抵抗的放弃了东北三省。现在根本就没有张学良的“地方**了”。这其实是莫名的讽刺。这下惹怒了张学良,从此他无法忠心效忠***了。一时之气,给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后来又因为认股人到的相信***(这是电视上演的,我觉得不可信),认为主事者当属红军。(www.lz13.cn)

  其二,是***的不智。想想张学良当时东北易帜,宁可臣服于南京**,也要保证国土的统一性,避免战乱。那么,在张学良被强烈的**情绪所笼罩,并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跟*****,***就应该知道,张学良已经跟他的政见大不相同。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张学良为国土统一可以臣服于***,那么再一次的,为了国土的统一,为了全国**,他整出西安事变,也就不是惊人一笔了。

  我心中泛出无数无数的如果。如果,张学良坚持到底,杀了***,中国会不会少受些苦难?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变成***的一个师,***变成***的高参,**会是怎样的状况?如果今天的中国是国共两党轮流执政,中国今天又是什么状况?如果***不是生在乱世,而是给把稳稳的交椅,比如***今天的位置,又会是什么样子?

  ***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一,他不能领导一个国家,用先进思想来启发**,而是让国内的**情绪主导他。第二,他不能站在真正的高处,正确的看清全局。对日本的过分退让,是无法收到全国**的爱戴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