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www.lz13.cn)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