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风云读后感(一)

  《战争风云》这一本书写了二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他持续了2174天造成了1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战争是无情的,人类虽然有情,但在战争的立场上,人类会变得无情,甚至可以说是冷血动物,二战——法西斯主义者发起的战争——无情的夺取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

  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战争要点,一个个问题,都在这本书内得以解答。它从1939年开始,一直写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和第三帝国的末日。在1943年以前,法西斯主义第三帝国一直处于了高峰——直到那一天,D—Day那一天,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希特勒的军队开始急速后撤,在两年内,希特勒抵挡不住了,他**了。希特勒的千辛万苦就被他的一个疏忽在2小时内毁于一旦。要说希特勒也真是一个大意的人。

  希特勒,其实出过的错误很多,正确的决策也很多。但是我可以毫不退缩的说:其实,希特勒在军事上就是一个半吊子——他居然在米兰,反纳粹之城选择了地下50米防空地下室,还是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众人对他的批评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多说说看,希特勒在军事上就是一个讨厌的人,令人厌烦的人。换个角度,他在生活上却是一个永远和蔼的人。是的,希特勒钟爱他的国家,他非常希望法西斯帝国强大,他也用自己方式表达了出来。他是一个德国人眼中的英雄,不光是在生活上,也是在他的战争主义上。我也开始慢慢品味起这个人了,希特勒之所以能在1944年以前有那样大的号召力,是因为德国人赞同他的观点。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许多场胜利,是因为德国人对他的期盼,对他的赞同。但是他之所以输掉,不是因为德国人厌恶他了,不是因为任何法西斯主义国家厌恶他了,而是出于一个他自己的失误和同盟国的强大。但为什么这样好的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坏事”呢?原因很简单——处于强迫。一战以后,德国非常的穷,但犹太人却非常富有,于是全体德国人就开始用“反犹太”代替原来的“反纳粹”。这时,希特勒站了出来,他自愿当这个领导人,自愿背着同盟国把他骂的很坏的黑锅。因为他是勇敢的。

  纵观这3000多天的历史,我们发现希特勒是个军事上的半吊子,生活中的和蔼可亲者,号召力强者,勇敢的“英雄”。

  但是我们还要祈祷,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因为战争,是可以“让人变成冷血动物,让地球变成被子植物”的“魔法棒”。


  战争风云读后感(二)

  前几天重读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如果出一道选择题:**家代表**还是引导**,该怎么选择?

  相信大多数人们都选“代表”。**家是**公仆,应该听令于**,按**的意愿行事,所作所为当然应该代表**。所谓**制度,基本上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的。

  但是,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希望于**家的责任只有这些,就太低了。

  小说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当年就面临着代表还是引导**的选择。二战爆发之后,美国人的基本情绪是都不愿参战。(www.lz13.cn)但罗斯福从一开始就知道,美国必然要卷入。没有美国的参战,美国和世界过去的生活方式将不再存在。这个道理,当时的美国老百姓是不懂的,也不愿意懂得,他们觉得那都是**骗子拿来吓唬人的东西。罗斯福则必须把群众的心态扭转过来,同意参战。为此,罗斯福挨了不知多少骂,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都骂他,说是战争贩子。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参战,改变了历史进程。他很幽默地说,我领这份薪水,就是来挨骂的。

  很对,**家不仅仅是来接受欢呼的,**家必须有挨骂的准备和承受力。如果领导一个国家的人物意愿处处与群众相背,那显然不对;但假若处处迎合讨好,也意味着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道理很简单,群众的意愿并不总是对的。国家需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往往不是靠人数的多少来做出判断,这时候需要**家的个人判断和担当。

  当下中国,一个最大的抉择就是资源环境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恐怕要挨很多骂,发展速度要放缓,利益结构会发生改变。怎么办?讲一些正确的慷慨激昂的话,谁也不去触动?说说而已?然后三年、五年过去,又一个三年五年过去?会太晚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