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义勇军,抵**军的侵略;中国***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提出建立全国**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停止内战,一致**。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向停止内战,联共**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和各方面的努力。***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羊”,而张学良为了维护***毅然把这个罪名揽在身上,由此背上“不抵抗将军”的臭名,并引咎辞职,出国。而出国后的张学良在外面考察一段时间后,准备回过参加抗战,可是这时***居然把东北军调到西北地区,充当“剿共”主力,而张学良此时不明白***的用心,全力“剿共”,结果损失惨重,张学良为了给东北军恢复元气,去向***要求增加经费,补充损失,可是***不但不补充,反而撤其番号,事实面前,张学良明白了***的用心:他是想借红军手削弱张学良,不过***既然想削弱东北军,为什么不在九一八事变前,默许张学良**呢?东北军那时陆海空三军齐备,虽然**装备不如日军,但是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并且有**的支援,我想日本关东军也难以得逞,为什么***会下令不许抵抗,又让东北军在内战中损失兵将呢?

  如果***给张学良密电,下令他抵抗,这不也是既削弱了东北军的实力,也削弱了日本关东军,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张学良要补给不成反而被削减了两个师的番号,加上东北军内部厌战情绪十分高涨,张学良顺应当时的抗战口号,决定联共**,几次向***要求停止内战都被***拒绝,张学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毅然逼蒋**,实施兵谏,迫于困境和压力,***终于同意联共**,不过后来为什么张学良要送***会南京呢?*****真是来之不易,西安事变也光荣载入史册。


  西安事变观后感(三)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出兵**”,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日本****”,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率领中国***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与***的和谈,***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直到今天,***将***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高举“**”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www.lz13.cn)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为首的中国***却艰苦的为**的美好未来奋斗,为将日本******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可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赶出中国。可是要想***放弃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