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影评(一)

  看完《破冰》后,我被震撼了,动情于那滑冰老师赵红旗对天底下的孩子同样的柔情,对孩子无尽的爱和无穷的奉献。

  电影《破冰》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真实故事。主人公赵红旗(孟庆余)从小酷爱滑冰,他翱翔在冬日封冻的松花江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在学校运动会中夺得了他冰上人生的第一块金牌。接着,家里不堪重负,他被生活所困,来到月亮河做了一名井下工人,在黑暗中日日夜夜地劳作,渐渐地,渐渐地,他的理想被黑暗打磨得只剩下薄薄一片,将要褪去之时,他认识了王小云,相爱并结合了,很快有了个可爱活泼的儿子,命运之神似乎不愿让他清闲,鬼使神差地将他推向了一支少年速滑队的教练,理想使他答应了下来,他与他的小队员们一起练习,一去就直到他生命的终点,小队员们一次次,一茬茬地在冰上跳着优美的圈儿,五星红旗升起后,没有人知道他是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但是,金牌上的光环,我想,他走再远,也永远照在他身上,因为他的爱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迷茫和前进的路途……动人的故事,平凡的人生,金子般的心,他对孩子的爱,像金子,时间越久,越能显现出他的光芒,在赵红旗的光辉事例中,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只有:他培养小队员,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心急如焚,这时,他看见了许多渔民,他们凿开河捕捞鱼,维持生计,他也学着去捞鱼,先用凿子凿开大河上的冰,拿起大网,慢慢捞,慢慢捞,银白色的冰河上,只有他一人。

  我顿时醒悟了,老师的伟大,或许便是他们那寂寞与平凡吧,寒风呼啸,无月的寂寞,有时是惆怅,有时是欢喜后的平静,这位“心里只装得下一块冰”的教练,这位老师,用他的对理想的执著和无可想象的努力,向我诠释生命中的另一种内涵—爱的奉献。这时,他弯下腰,用已被冻红的手拿起大网慢慢捞地情景,真实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知道,他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奉献,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我更清楚,他的爱,他的奉献,在今日,在世界冠军的眼里,是绝对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就被忘记的!心里有种温暖像灯光一样弥漫开来,我的双眼似蒙上一层透明的纸,走出房门,冬日,冰冷,可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花绽放在我的心灵深处,金灿灿的,热烈而又深沉。我说,那是赵红旗这位教练的花朵,是那么平凡,却拥有光辉,其实孩子就是老师放飞的风筝,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他的目光都注视着你。

  世上最崇高的职业是什么?是老师!我说,即便写尽所有的文字,也不能写出做老师的不易,艰难,痛苦;是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崇高的职业,有了老师,有了爱的奉献,才会如此亮丽绚烂,多姿多彩。朋友,如果你还是个孩子,请用最甜美的声音,告诉你的老师,你有多么感谢她对你的爱和对你的奉献!如果你是位大人,请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老师,你对她的感激!每一个老师都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

  老师,您辛苦了!


  破冰影评(二)

  初次听到“破冰”二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主席的旅日访问——破冰之旅,所以我就以为这部记录片讲的也是中日之间关系的发展历程,等到观看了《破冰》之后,才明白,它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探索历程——一个从封闭到开放,落后到领先的故事。

  根据互动百科对破的定义:破冰是培训当中一项专业的技术,特别在户外拓展当中,可以说成功的破冰是整个培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这种说法源于冰山的理论,冰山理论是指人就想一座冰山一样?,意识的部分只占了很少的部分,而更大的部分是潜在的意识,或者说是不容易被分辨的意识,而破冰就是把人的注意力聚到现在,因为注意力在现在就无法或者不容易被潜在的意识影响,这样就可以达到团队融合,离开怀疑、猜忌、疏远。

  “在时间的坐标里锁定记忆,再冲突与超越中呈现变化”。据了解,纪录片《破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变化,以及冰破之后所激出的阵阵社会涟漪。虽然我只看了第一二集,对于90后的我,片中所叙述的大部分事情也都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也曾在各种报刊杂志的宣传介绍中,在父母老师的聊天叙述中、在学校**历史老师的三令五申中对关于改革开放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是,我们却有幸的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伴随着祖国的强大而成长,在前人创造的阴凉下茁壮成长,我们看到了祖国以骄人的步伐矫健的迈向世界前列,赫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国能取得现在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壮举功不可没。

  正如影片中所言“1978年,无论是在中国的当代史上,还是在民间记忆里,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1977年,中国党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与世长辞,为新中国鞠躬尽瘁的敬爱的***总理和**委员长也撒手而去,这个一向与资本主义国家老死不相往来的****国家将会何去何从?“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学习外国,一个是他的科学技术,一个是他的先进管理。”1977年9月,***在会见美国作家韩苏林是透露了自己的初步想法。1878年2月,全国五届**一次会议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的发展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一个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国。1978年5月2日,一架**从北京首都机场破空起飞,穿过亚欧大陆,飞向5个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瑞士、丹麦、比利时和联邦德国。这一刻,预示着这个古老民族向世界宣告他们新探索的开始。

  首次出访欧洲的代表团考察了欧洲5国的15个城市,80多个工厂、矿山、农场、港口码头、大学和科研单位。他们见识了一个与当时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世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里,与中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当时的微软**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岁月,世界上第一个移动通讯系统已经诞生,前偶然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二战后的发达国家经历了新技术**的洗礼是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而此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十年**,依旧是一个以农为纲的农业大国,没有高速公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西方的巨大对比,激起了中国民族强烈的强国富国愿望,也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树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西方人、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做到。西方世界的繁荣富强让每一个立志为国的中华儿女看到了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进的方向。据统计,1978年,中国共派出了各种代表团529批次,3200人以上的考察团飞往日本、美国、欧洲,出现了一股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考察热潮。

  在考察的众多国家里,对中国最具启示意义的是战败后盾德国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他们与中国几乎同时起步,在15到20年里就实现了现代化。在他们身上,我们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经验:引进外资。考察回来的代表团纷纷向**提出一个伟大的思想突破——引进利用资本主义投资的建议,这是在1978年以前的中国想不敢想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的30年的建设历史中,****与资本主义是一直是绝对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78年的考察热潮使得这个禁区逐渐出现突破的迹象。这一思想进去的打破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起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6月2日,***公开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党内长期常在的左倾错误,为1978年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提出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中国当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会议提出:今后中国要停止以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从封建转向开放,从墨守陈规转向各方面的改革。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改变了当时国际外交格局。1979年的正月初二,***踏上了访问美国的破冰之旅。1979年4月,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建立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1984年,***南巡,14后沿海城市和海南又相继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由点到面、沿海地区全境开放的格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阵营破裂,中国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成为最为关注的论点。

  “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也可以有市场经济,不要受市场经济的阻碍,改革开放一定要继续。”“判断是姓资还是信社的标准主要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就这样,中国迎来了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党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以往的观念突破转向市场制度的创新,从局部开放转向全面开放,从引进外资转向与国际接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在上海浦东开发的带领下拔锚起航。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