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影评(一)

  其实该片在立项开拍之初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关注,恐怕要源于对上一部哥斯拉电影的失望。然而真正开始让我感兴趣的,是本片的头版预告片,城市里血雨腥风,乌云上空还阳光普照,穿透云层下去,一只硕大的怪物隐隐若现。这确实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而之后的几版预告更是精彩,数位大牌悉数亮相,紧张之感已经让人按耐不住,先期宣传做得可谓很到功夫。

  然而就在昨晚,我的两拨朋友在看完本片之后分别向我反馈,其中一拨(大多中国人)大骂该片为史上最烂之一不该去看,而另外一拨(大多美国人)则赞不绝口大呼要再看一遍。这让本来就很期待的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看,今天看罢,如果非要站队的话,我自然是要站在后者。

  既然是怪兽电影,那第一主角自然当仁不让的是哥斯拉,即便本片众星云集,甚至连比诺什这样的大咖都只是露脸客串一下,就为了引出哥斯拉这位大牌。既然是怪兽电影,那聚焦的既不是儿女情长,也不是哲学社会,要的就是翻天覆地的打斗,山呼海啸的精彩。本片不同于罗兰版的是引入了能与之抗衡的怪兽,这也让本片的精彩程度较上一部升级不少。虽然打斗场景从纽约移师到了旧金山,但场面却丝毫未有逊色,从天上打到地下,从金门大桥打到中国城,不管地上的人们无论哭天喊地,怪兽们只管过足自己的打瘾,这恰恰成全了影院的观众们。

  影片值得称道的还有一些能够成为经典的镜头,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空降兵突破乌云从天而降,猩红色的烟雾在浓烈漆黑的乌云下格外显眼,给人以无比压抑之感。再有铁路桥一段,怪兽穿梭于桥下,紧张气氛烘托到极致,令人屏息凝视。而该片的配乐也可谓上乘,尤其多次使用日本传统乐器,东方式的鼓点让哥斯拉这个亚洲怪兽在美洲大陆上一点不显得生疏。

  好了,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吐槽剧情了,要知道剧情一向是视效片的一大短处。这样的片子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到一个字——“爽”,如果是为了或被感动或被启发,那么本片实在不适合你去看。别看众多文艺范儿大牌诸如比诺什,渡边谦,老白,奥尔森,萨利·霍金斯这些人都在片中酱油,但他们可是真的只是娱乐去了,那您老也大可不必绷着。就像你想要找一个人相爱,见面之前人家事先声明只是想跟你做爱让你爽,见了面后你再骂娘那可就是你的不是了,如果你还不爽,那你的G点可真够特殊的。

  当然,我只给了本片7.5分也是有原因的,虽然它让我爽了,但依然有不足的地方,最大的缺点就是导演在镜头运用上的畏首畏尾,令人怀疑是受资金所限。每当怪物之间互殴的高潮要来临的时候,镜头总是慌乱地切换回无助的人类。也或许是导演想延续观众**的一种手段,影片最后的一场打斗还算令人满意,也终于让观众达到真正的高潮。

  写到这里已经很明了了,这样的怪兽电影近几年怕是再无出其右,眼瞅着人类再次如此高度关注您,不知太平洋底的哥斯拉大哥,在下面过得可好?


  哥斯拉影评(二)

  随着2014年传奇影业的暑期大片《哥斯拉》登陆内地,怪兽电影之尊——哥斯拉,这个电影史上人气最高的大怪兽,在60岁生日之际,重回观众视线。有人说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大怪兽,它不会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只是隐藏在了内心的深处。如今这部《哥斯拉》代表着每个人心中沉睡的怪兽苏醒,以高调的姿态宣布自己的归来。甚至你堵上耳朵,都能听到它的响彻云霄的咆哮。但这次终究也只有吼叫而已。

  名义上的致敬

  在茫茫影史中,从1954年《哥斯拉》诞生之日开始,到60年代雷?哈里豪森监制的以《杰逊王子战群妖》为首的怪兽冒险题材作品,再到70、80年代《红海魔影》、老版《战栗无底洞》为代表的惊悚类怪兽电影,乃至如今内地热卖的《环太平洋》,《哥斯拉》虽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论其影响力,可称得上是引领风潮的宗师级作品。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摄片导演圆谷英二就受到《金刚》的启发,设计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导演本多猪四郎因为当年开车路刚遭受***袭击的广岛,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惨状,他将这种末日情结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机、存在主义恐慌、反战和科技恐惧的主题,东方式怪兽大片自成一派,同样也成为日系怪兽电影的模式依据。怪兽来自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副产品,它们更加凶残、为毁灭人类而生,战争的阴霾和末日景象成为这些电影的主题。成为《哥斯拉》区别于以《金刚》为首的西方怪兽电影的主要特点。

  或许日本特摄片引起独到的拍摄理念和视觉方式,并不是如今广大观众的菜。但在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电影问世以来,一共有28部哥斯拉特摄电影问世,它笨拙的身材、古怪的咆哮、口中的死亡烈焰,征服了全世界,或许你不知道日版特摄片《哥斯拉》讲的是什么内容,但一定知道这个无比巨大、喜欢攻击地标建筑、有些呆萌的怪兽大名——哥斯拉。

  大多内地观众对《哥斯拉》的具体印象基本来源于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那部同名作品,那是美国为了纪念哥斯拉诞生45周年拍摄的美国版。但这版《哥斯拉》却不容易让粉丝买账,除了形象上的差异,无论主题还是哥斯拉的设定都与日版相距甚远,为此哥斯拉的母公司东宝公司将美版电影中出现的这只生物命名为“齐拉”,以示区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尤其是对日本特摄片产业和哥斯拉电影不算熟悉的群、众来说,这个大怪兽,有着典型美式怪兽电影的特点,代表着原始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对冲,最终带着一抹悲情之色,丧生在人类的炮火之下,孕育的自然拜倒在人类工业机制之下。

  2014年的《哥斯拉》实则是一部致敬作品,不是致敬哪一部或哪一版哥斯拉,而是对哥斯拉,这个有史以来最知名的大怪兽、流行文化的代表的一次综合类致敬。电影的整体氛围很像1954年版电影,阴郁、灾难、末日氛围、战争的临近。传奇哥斯拉的设定也是来源于此,根据最初的官方设定,这个依靠吞食辐射长大的史前怪兽拥有无边的破坏能力。来自暴龙的直立身躯的姿势,禽龙粗壮有力的上肢,剑龙的尾刺与背后骨板,还有身上的粗犷的纹理皮肤,来自自于广岛核爆幸存者身上的伤痕外形。传奇哥斯拉与日版一样,也会吐出辐射火焰,发射之前背后骨板发出蓝白色的光芒,以及它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这才是真正的被称为“哥斯拉”的怪兽。

  甚至片中渡边谦饰演的芹泽博士,名字都是来源于老版中的芹泽大助博士,只不过定位来了个本末倒置,老版中芹泽杀死了哥斯拉,新版中他似乎是哥斯拉的头号粉丝。

  隐去的巨兽

  来自英国、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之前导演过一部叫做《怪兽》的电影,他用极低的成本,拍摄出了宏伟的怪兽电影气质,这部电影并不算出色,但别具一格拍摄手法是他让好莱坞看中并担任新版《哥斯拉》导演的原因。平心而论,《哥斯拉》是一部名义上的致敬电影,采用了原版的躯壳。在好莱坞,真正致敬日系怪兽电影的片子叫做《环太平洋》,后者用绚丽的色彩和热血的大战包装了一部特摄片。而这部《哥斯拉》,名义上是一部科幻电影,实际上是一部如假包换的灾难片,或者在“灾难”二字之前加上“怪兽”二字。

  2014年《哥斯拉》的表现方式类似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或许人人都明白,本片的真正主角是这只怪兽,包括片中出现的叫做M.U.T.O的另外一种怪兽,它们才是电影真正的卖点。但希望看到如《环太平洋》般的怪兽对战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电影将目光投向了灾难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通过片中的一个家庭,突出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求生以及反抗。真正的大怪兽沦为灾难的背景,这与《世界之战》的观点不谋而合。

  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好看,简言之,《哥斯拉》不是《环太平洋》那样突出热血效果的视觉大片,而是纯粹的灾难特色。这样也有好处,从人类的视角审视巨大的生物,片中不只一次出现传奇哥斯拉咆哮的场面,无不是仰拍,配合大量烟雾效果,在烟幕中的大量强光背景照射下,更加突出了其宏伟之感。更加突出了怪物雄伟的身姿。同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利用场景之利和类似**晃动的镜头,并且多次出现从列中、房间中、甚至哥斯拉脚下仰拍怪兽的反差感,这种巨大化的渲染效果《环太平洋》就不突出,但在本片中做到了极致,当年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就是这样做的,但被炫目的视觉效果冲淡了反差感,而《哥斯拉》则充分体现了这只身高达到108米、体重9万吨的巨兽之宏伟。

  这种表现手法,恰恰是为了突出哥斯拉这种超巨型怪兽的所必须的一环,也是当年日版哥斯拉,在特摄片这种形式下,想要表现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地方。不信,可以看看《环太平洋》,就没有这种渺小人类与巨大猛兽之间的反差感,后者可是真正用特摄片的手法包装了一部电影。

  人类唱主角

  然而,这样的拍摄手法也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让观众有一种菜量不足的感觉。对比一下《世界之战》与《**日》就会明白两种拍摄方式的不同之处。电影真正表现哥斯拉与自己的宿敌——两只M.U.T.O大战的场面只有电影的结尾部分,大多时候怪兽们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么是远景、要么隐藏在烟幕之中,或者干脆一个局部特写。

  关于怪兽之间的PK,电影真正表现之处只有结尾10多分钟,是好莱坞电影炫技的时刻。为什么说本片类似《世界之战》呢,因为在此之前电影没有表现正面战场的任何细节,后者也是这样做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