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影评(一)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无因****,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的**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二)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