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一)

  还记得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一位科学巨匠离我们而去了。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教职,回到生活和科研条件都无法相比的祖国,除了需要理想主义情怀,还要放弃对功利主义的种种念想。他回来了,成为了中国**之父。今天,当我们为中国的航天科技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名字——钱学森。

  3月30日,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下午三十,我们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图书馆,我站在庄严的大厅,对着钱学森同志的塑像深深的鞠一个躬,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民族骄傲!

  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跟随者解说员,我了解到,钱学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着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着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国务院、**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出生名门,小时候就聪颖过人,他生于杭州,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他熟读经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就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公费留美,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他一旦觉得知识不够用了,就跑进图书馆里“充电”。他曾经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现在的钱学森。在他20多岁时。在海外他功成名就,但从没忘记报国的理想,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要求回国。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将一封写给陈书通的信夹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投进邮箱,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最终辗转交到***总理手中。随后经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通知,终于被允许回国。他30多岁时,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带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力很大的**。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晚年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放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激励下一代人成材。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二)

  虽然钱老已于2009年10月31号仙逝,给世人留下不少缅怀与沉痛,但这位科学界的巨挚留下的更多的是科学思想,辉煌的科学成就以及彪炳世人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情操。钱老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祖国,“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钱老伟大的思想与艰辛但卓越的一生的缩影。

  我最佩服钱老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他对美国一切优越条件的放弃,是何等的革命情怀啊!我想很多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爱国似乎是一种冲动,是一种热情,是一波汹涌的海浪,面对五年近乎两千个日日夜夜,什么都退却了,但钱老却仍在坚持着。他再次给我们抛出一个命题:五年的坚持值得吗?对于我们现在处于历史回顾者的位置来说,我们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当时的钱老呢?他所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他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不管别人怎么看,他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一直记得:他是中国人。

  记得钱老说过,他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被接纳为中国共**员。的确,中国共**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钱老为此激动,我更是为能有机会争取与钱老同为党员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我觉得钱老身上至少有三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与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www.lz13.cn)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

  我知道我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学习钱老的精神还不够深刻,但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的活动,并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能够有幸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钱学森的博物馆!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他的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虽然经历过人生的失败,但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来到大学,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王者,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学校组织了我院部分学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我们刚刚下车就被博物馆的造型所感染,当我们踏进图书馆的一刻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给我们的震撼很大,这是钱老毕生的心血,每一片红色的方块都是钱老的手稿。之后我们参观了整个图书馆。钱老作为移民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界涉足很广,在艺术方面也是很有造诣。

  谈到钱学森,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