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欧洲》读后感

  读了《人在欧洲》才知道和入世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先生搞混了。这位祖籍湖南却生在台南的湘妹子展现了两地的性格:细腻思考和犀利泼辣的并存。她旅欧多年,通过对西方高度文明的深切体会来反思**的无序、劣根性和缺乏安全感。读的时候常常想她对**都这么不留情,那要是来大陆了改怎么样。后来看到她的微博,发言不多,对内地多有批判,但语气比起台陆的实际差距来还算客气了,然后也知道她原来是*****部长。看看海峡那边当局的气度,咱天朝啥时能让个批判过民族性的作家当部长?

  作者龙应台在书评上说:

  长久的依赖美国、仰视美国,使**的一对眼睛调整成美国的弧度、角度、色彩,甚至连近视、散光的度数都一样。可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狄斯奈乐园:莫斯科不见得是个想毁灭人类的恶魔,华盛顿不一定是**魔法的英俊王子,伊朗人不见得都疯了,黛安娜也不是白雪公主,欧洲共同市场并不是由七个小矮人组成。这个世界究竟是什麽样的,**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睁大了去看。然而真不容易。使我们眼睛变形变色的,还不止于美国的巨大阴影:长久以来,我们有自己绑上去的蒙眼布。

  用历史教科书作蒙眼布,让**的眼睛只看到墙上自己巨大的投影。

  **目前所处的已经不是八国联军的时代,也不是租借地的时代,**处是一个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一个新的自信的**,会有一个开阔的、平衡的、健康的世界观;会教导他的下一代爱自己的民族、国家固然重要,爱世界、爱「人」更重要。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好的地球村,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你如果不可能好好做一个「人」,也不可能做个有意义的中国人。我自己深刻的相信,我是中国的儿女,但我更是这个世界的儿女,这个时代的儿女。我不只祈求**的前途很有希望,我当然祈求中国有很好的前途,但是我更强烈的祈求这个世界有很好的希望,人类有很好的前途。

  正如她所说:“《人在欧洲》是我旅瑞一年半的心路,大部分的文章都在《九十年代》、《文星》以及时报“人间”副刊上发表。从《野火》到《人在欧洲》,我好像翻过了一座山,站在另一个山头上,远看来时路,**隐隐在路的起点。离开瑞士,移居西德,眼前又是一条叉路,我渐行渐远渐深沉,但路则像一根绵延的带子,系在胸间,时时感觉那起点的扯动。”

  就“地球村”的整体文化而言,“白种文化”的绝对强势所造成的世界同质化倾向,对“弱势文化”中的作家无疑是一种危机,一种威胁;有些基本信念,比如公正、自由、**、**等等,必须超越民族主义的**;“弱势文化”中的作家或许应该结合力量,发出声音;谈“四海一家”,必须先站在“平等”的立足点上。

  “有一只乌鸦,为了混进雪白的鸽群,将自己的羽毛涂白,但白里透黑,被鸽子赶了出去;回到鸦巢,因为黑里透白,又被乌鸦驱逐。”龙应台在描述旅欧心路时流露的情怀,几多无奈,几多感慨。

  倘若把《人在欧洲》的多数篇什概略地分类,不外乎有这么几种。一,谈社会,如《清道夫的秩序》、《番薯》、《斜坡》、《思想栏杆》等;二,谈人生,如《给我一个中国娃娃》、《烧死一只大螃蟹》、《阿敏》等;三,谈文学,如《诗人拎起皮箱》、《视大奖·必藐之》等。换一个角度,从关怀面的宽泛和集中,还可以划分:谈国际问题,如《德国,在历史的网中》、《丑陋的美国人》、《慈善的**工厂》等;谈**问题,如《**素描》、《台北游记》等。实际上,二者融为一体,她议国际问题,总是把**作为参照对象而议**问题,无不置之于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之中。一以贯之的是力倡开阔的、平衡的、健康的世界观:在彼此息息相关的世界里,把人的价值摆在首位,从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尊重人、关爱人。

  龙应台的文字,视野开阔、思考深刻(www.lz13.cn)且论述精彩,颇具高度的启发性。她的笔锋依旧锐利,一针见血。在视觉和文字上,都值得学习

  在此,我将把《人在欧洲》引荐在此。只谈文学,不涉**。希望诸君随着她的文字去思考,并希望您喜欢。

  这本书还不错,也激起自己的反思,警醒不要再走祖祖辈辈挣扎的老路。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