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

  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的春节:哈尼族在除夕前几天,妇女们就忙着做耙耙,小伙子则上山砍竹木,在村中广场上搭秋千。思茅地区的哈尼族**还支“磨秋”(形如翘翘板,但可以转动)。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都纷纷到广场上荡秋千或坐“磨秋”。景谷、镇远等地的哈尼族**夜间要跳舞,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如遇“龙日”(以十二生肖记日),大家要围坐一起,由老年歌手唱酒歌,内容大都是本民族的古老传说,缅怀祖先,预祝来年日子兴旺。卡多人的“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卡多人(哈尼族支系)的“新米节”,庆贺以稻谷为首的“五谷”、“六豆”成熟的日子。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饭“尝新”。他们认为,吃了新米饭的人,在这年里就能增强体质,产生出一股新的力气来。如果到这天新谷还不上场,他们也要把谷穗或刚孕穗的谷苞采回一些来,烤干磨成面粉,拌在其它食物里吃,以表示在“新米节”尝到了新。

  “苗爱拿”节: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爱拿”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按当地群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里玛主”节:“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它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为“哈波阿玛”。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的糯米饭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乌。然后,会集在村坡寨头唱歌跳舞。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年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里玛主”节的来历,传说是古时候,布谷鸟受天神的派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报春。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疲力尽,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尾,龙尾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树上休息。这样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哈尼族**就按时春播,获得丰收。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节日。

  磨秋节:磨秋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六月节: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一起荡秋千、摔跤,(www.lz13.cn)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当节日到来,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成千上万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