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一)

  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的中**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以上是对日军自七七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期间,历史的梗概。《金陵十三钗》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讲述的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难以启齿的耻辱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一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与此同时,正是发生在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才拼凑成了,如洪荒一般的,一个民族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南京一个小巷深处的教堂里。

  自日军进攻南京起,威尔逊教堂似乎成了混乱不堪的南京里的最后一片“绿洲”。英格曼神甫为保障女学生的安危,把女学生“藏”在看似隐蔽的《圣经》工厂的阁楼上。

  女学生们每日闻着*声入睡,又随着*声惊醒。

  某日晨起,从秦淮河花船上走下来的窑姐闯入威尔逊教堂,企图藏身避难,保全性命,面对这群与教堂——这个神圣的地方格格不入的女人们,神甫及神职人员百般阻挠,场面混乱不堪,这些不知羞耻的烟花女子,都让看戏的女学生们臊红了脸。果不其然,烟花女子凭借着自己的花枝招展和谁也学不来的无赖劲儿,成功挤进威尔逊教堂——一个目前比安全区还有安全的隐蔽地界。

  我想,让神甫放下抵抗姿态,让难登大雅之堂的烟花女子进入教堂,有这样两点原因——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涕泪纵横且无赖的女人们让英格曼神甫无法招架,除了让女人们进来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其次,女人们的领队赵玉墨功不可没,书中写道:“女人跪着的背影生了根,肩膀和腰却一直没有停止表达。她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是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的利落、死得不受罪。’”。我想,最令英格曼神父动容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坚毅不屈的背影,和征服神甫恻隐之心的一番话。这番话很有“嚼头”,值得让人反复阅读,反复咀嚼,反复思考,反复消化。这样的话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难听出,在她的思想里,“死”是有讲究的,而这讲究,是长时间的封建残余浇筑在她的思想里的。这样的话又不太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这话语中夹杂着不屈的味道——虽是贱命一条,但也不屈于死在侵华日军的蹂躏下。面对百般求情,神甫自然会心生怜悯,让这十来个女人窝藏在厨房的地下仓库。

  这番话便是出自赵玉墨口中,赵玉墨是一个不像烟花女子的烟花女子,她既有着烟花女子该有的婀娜的身姿和出挑的长相,她也有着烟花女子没有的识大局、有修养的气质和气节。

  简单来说,她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的美貌,但同时也知“亡国恨”,所以更不会“隔江犹唱**花”。可想而知,这样没有风尘气的风尘女子,必定是这十几个翻墙而入的窑姐中最出挑的;也是多年以后,女学生书娟的回忆中,

  最无法忘怀的身影。

  同时,这也必定是作者情愿花大量的笔墨去刻画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神甫坚信“日本民族以守秩序着称,它们的军队很快会结束战斗的混乱状态。”所以,神甫认为这些女人在教堂里呆不久。

  但是很快,日军无视国际战俘法——*决中国放下**的士兵、挑衅文明和人道的行为,使英格曼神甫认识到:占领军不会在三天内收住杀心,放下屠刀,把已经任他们宰割的南京接收过去。杀生已进入惯性,让它停下是遥遥无期的。英格曼神甫自己期待的“大乱归治”的迹象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

  两个在*决现场侥幸逃入教堂的两名中国士兵,使女学生和地下仓库的女人们更加了解且愤慨侵华日军的卑鄙和惨无人道。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军*决中国战俘的整个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是作者的姨妈——书娟多年以后听法比副神甫讲述的。

  战争,尤其是带有侵略性的战争,很容易将人性泯灭,失去人性的人便不是人了,变成了一种嗜血的怪物,它们在肆意地残害另一个民族的生命、践踏另一个民族的尊严、掠夺另一个民族的财产、蹂躏另一个民族的女性之后心里竟不会滋生出一丝的内疚和惭愧。

  在教堂里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怀着“日本人不会侵犯美国教堂”的侥幸心理,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但已失去人性的侵华日军怎能让他们如愿?

  在后来的几天里,日军三次闯入教堂。

  第一次,它们掠走了英格曼神甫的福特老轿车,和大量的粮食。

  第二次,它们掠走了教堂伙夫陈乔治,和侥幸存活的中**人的生命。一直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教堂,也因此失去了其宝贵的中立地位。这直接造成了日军盯上威尔逊教堂,发现女学生,并第三次“造访”威尔逊教堂。

  第三次,日军“造访”教堂,企图“请走”正处妙龄的女学生。十三个风尘女子扮成女学生的样子,随日军去参加了所谓的“圣诞晚会”。女学生们成功逃生,而曾让女学生们嗤之以鼻的窑姐们不知去向。

  抗战胜利后,一个名叫书娟的女学生一直没有放弃调查十三个女人的下落……

  整篇小说的梗概大致如上。

  这十三个女人就是金陵十三钗,她们是像秦淮八艳、赛金花一样,在文章中做正面人物的烟花女子,但作者并没有对她们进行过分的讴歌和夸张的赞美,而是用及其真实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性格迥异的女人,把她们的浪荡不羁,妖艳魅惑,风情万种刻画得出神入化,也把她们的不拘小节,有情有义,惹人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本小说,仅仅记录了南京沦陷后,一周内发生的故事。但通过作者对人物淋漓尽致的刻画,能使读者对“南京大**”这个历史上的名词,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了姨妈书娟和她的13个女同学在十二月的南京经历的点滴。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些点滴就如流水一般,顺着你的毛孔,浸入肌理,直达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

  “值得一读”不足以凸显它的价值,它更值得每一个人,尤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让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给予“民族骨气”的又一次重生,给予人们对“战争”的又一次反思,给予人们对“历史”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二)

  《金陵十三钗》,其实去电影院的时候,主要是冲着6亿**币的打造成本去的,看完以后,我觉得老谋子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终于出了一部振奋人心的历史巨着,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那个抗战初期,国都南京沦陷的场景,如果用一个次形容整个观后感受的话,我觉得“沉重”这个词再适合不过了!

  该片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中**人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十四位妓女的生死抉择!战争场面的逼真让观众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每一个小鬼子被击毙的场景都让我们热血澎湃!十四位妓女的身处险境以及最终选择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的是人,只要是中国人,无论他是正人君子还是泼妇妓女,在国家危难之际,都会从内心里迸发出爱国之情,“商女不知亡国恨”、“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可以说是对妓女最大的讽刺,而这里,十四个妓女中,有一个为了给即将死去的中****首琵琶而遭到好几个穿着日本军服的日本兵的轮番糟蹋,最终在深深咬下发泄每一个中国人愤恨的一口后被日本兵捅死,另一个在中*以后遭到了同样的遭遇而离开人世!另外十二个人为了解救教堂学生依然选择奔赴死亡,“咱也干一会有情有义的事情”是这些妓女(www.lz13.cn)最后的心灵呼声!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沉重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其中揭示抗战时中国所遭受的灾难、以及警示国人勿忘国耻是爱国主义成分,但是其中最需要表达的应该是那最后赴死的十三位妓女(其中有一个男人)在同胞面临死亡威胁,大义凌然,甘愿赴死的民族情结。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我想我们都要给予尊重,因为他们也是有爱的!

  这部片子对于学术界也是有借鉴意义的,现在学术界,存在最多的就是无端指责,那些妓女都有爱,我们多一点爱不是更好?难道无端的指责会让我们取得进步吗?难道我们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一些无端的指责吗?对别人多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