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一)

  读了《像山那样思考》,我知道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取之,用之。地球对我们的奉献,真是太大了。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地球,我们踩的是地球的身体。难道它就不痛吗?难道它就没有思想吗?答案是它有。对于父母我们需要感恩。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对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我们更要感恩。

  但现在,我们人类不仅不感恩,反而做出过份的行为。乱砍滥伐,大量取石油,煤碳等,地球的身体**。它的身体被严重伤害了。

  其实,地球它也并没要求我们报答。可是地球心想:如果不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惩罚,你们是不知道要保护我。于是,大地震,台风,海啸贫繁出现。大地震要夺走几万人的性命,台风也能造成巨大灾难。

  山或许只会对幼狼感到遗憾,可地球却不会坐以待毙。

  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化;

  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感恩社会的塑造之恩;

  要感恩祖国的保护之恩;

  可是,谁又去感恩地球。地球之恩,无以为报,感恩地球,就不会有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

  懂得感恩可以让父母欢心。

  懂得感恩可以让社会发展。

  懂得感恩可以让祖国强大。

  那懂得感恩可以让地球变得平静,就像《像山那样思考》一样,任何物种都有他生存环境,生存的必要。地球也是一样。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地球吧。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二)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三)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山。它以其厚重的底蕴孕育出大千世界的繁华美丽,神妙莫测的景象淡出山的境界。

  一曰静。寂静地思考,沉默的储备,默默地收集落红衰绿。史铁生像山那样思考,当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废弃的古园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砌雕阑散落的环境和走过他车辙的母亲的脚印像山一样让他清楚:坚忍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去。培根说过“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山的最高境界是以静孕育根基,以静衬托生命的灵动。

  绿叶衬红花,高山凸深境,境由心生,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二曰厚重。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有万般形态,却拥有一个共同赞词:厚重。像山那样思考的康熙深谙“厚积薄发”之理,博览群书,攻满文通汉经引外国先进文化创先进观念。纵然皇宫里的繁华处处,可终比不过搁置重重如山的字来得震撼——那是康熙一生毫不间断的字帖。天天练的态度推而广之,查水利**情造望远镜。正如那首歌“我真得还想再活五百年”,成为现实的话,华夏儿女又怎么会被外国侵略至二百年抬不起头来。康熙的孜孜不倦,借鉴古今中外,持之以恒的品质来源于他的厚重。

  相比而言,秦始皇的残暴、周幽王的失败、崇祯的亡国**则源于他的浅薄无知。不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他们,非千古骂名即遗臭万年,倘若有例外,也只是眼前盛后世熊,揠苗助长的功业怎会长久?

  地有基,人有本,山的境界在于强基固本,此可谓不可催也。(www.lz13.cn)

  三曰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不放弃大树亦恋爱小草,有此则千百年来年年树壮岁岁花红草绿。像山那样思考的社会才会孕育出千般境界。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笑对人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超然物外;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天下。

  “求同存异”是社会前进的保证,“和合为坤”使社会和谐多姿。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只因荒野的山让人像他那样思考,因思考山的境界而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社会发展的方向。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