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读后感(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这句话,是***《多余的话》里的代序。初看迷惑,当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口中的知与不知,恰恰影响了他的一生。

  绅士,正是这个词让他饱受折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儿时的他,就经历着母亲为了“绅士”而亡。在我看来正是从小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让他不会拒绝,让他不会为自己而选择。在整本书中***都在自责与自我批判间阐述,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反省与认识。从小喜欢文学的他,对文字有着热爱,书,自然也是他的朋友。饱读书籍的他自然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加上俄语的学习,更让他接触了俄国的文学,思想自然比别人开阔,即使不是准确的了解,但也在当时,成为了领跑者的一员。在他的自述中,他无数次的强调自己对**的无趣,但在我看来,正是“绅士”这种传统的思想,让他受环境的影响,有知识,有才能就要施展,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像是考取功名一样,报效国家,在别人与他研究**时,他也没有拒绝。而也许正是这样的开始,让他从此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也许只是一些**,或者说是青年时的精力旺盛,为了成功时的愉**,让他从此踏入**,也致使后来离不开**。

  加入政坛的他,在文章中一直说自己在做错事,在马克思道路上常做错事,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的,虽然***一直诋毁自己的”贡献“,但我仍觉得就像毛主席说的,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依我的拙见,在当时的年代,没有人能做出一定对选择,而且只有实际尝试过,才能下结论。***在文中所说的,都是自己在生搬,而没有斟酌仔细考虑,可正是由于他博览群书,精通俄语,才能让这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思潮在中国涌动。及时有些做法错了,但绝对不能排除他的正面贡献,排除个错误选项难道不是帮助么?或许是因为***因自己没能尽其才而苦恼,因自己涉入**的错误选择而苦恼!就像他说自己是文人,只会看表面的文人,而去治理**,没有为**倾其全力而讨厌自己。但**并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凡人的他,无法在自己并不感冒的领域去驰骋,去创造奇迹。其实,***最爱的是文学。

  身入政坛的他一直没有丢失那份对文学的爱。在被***逮捕之后,他想到的就是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与鲁迅的感情似亲兄弟,这或许是“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原因。倘若***能真正放下“绅士”的枷锁,**的束缚,也许就不会有“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这样悲凉的自述,也就不会“非常地衰惫,丝毫青年壮年的兴趣都没有了”。

  心情的沉重,是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没有人会不为***的自述所动容。一生都在为**尽力的他,却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罪过,这何尝不让人怜惜。或许细读全书后,让我学会的,是怎么对待自己一生。不要被所谓的绅士而困,不要因放不下的“工作”而倦,如果自己不能了解自己,只会因求而乏。***先生不接受歌颂,或许因为他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我们是否该警醒,去认识下我们自己呢?”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用积极的语言去描绘这个世界,难道他想暗示自己的存在是罪过?无论是文章最后自己的捐献想法,还是推荐佳文,都在告诉我们死亡对于他是种解脱。我只能认为瞿老放不下”时代“却又无能为力,希望能合理的解脱。或许那些他推荐的书,正是自己希望赏析却无缘相碰的。

  多余的话,或许就是在描述***在那时人们对他认识之外的瞿老,已经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希望还一个真实的***给世人。也许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我一定要说给自己听。学会了解自己!


多余的话读后感(二)

  最近看完电影《秋之白华》后,总感觉意犹未尽,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的遗作——《多余的话》。在那个风雨动荡生灵涂炭之际,曾是中国最高领导的他,最后又会留下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正是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我一气呵成的读完了他的《多余的话》,看完后久久无法回过神来,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又带着重重疑惑认真地看了一遍,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来自秋白内心最真实的独白,竟是这样意想不到:他竟是在时势的逼迫下懵懵懂懂地走上中国最高领导的职位。一个一心只想搞文学的人,在那样一个暴风雨飘摇的年代,阴错阳差的走到最高领导的地位,对**没有多少兴趣的他,却无意攀到了**的顶峰,这其中的误会实在难以解释,他内心的煎熬也可想而知。

  他死后,因为《多余的话》,这最后的坦白,还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重大的灾难和侮辱,可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如果知道,他定然不会留下这《多余的话》,这些真实的内心坦白,也会随着他一起长眠地下,永无见世的机会吧,那么,真实的他永远也不会被世人所知了,而留下的只是一个虚伪的躯壳,虽然会受到后人的推崇和赞扬,但是对于历史他也只是一个虚像,一个看似华美实则虚无的领导者。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毅然勇敢的选择直面人生,将隐藏在内心多年的话全然释怀,还历史一个真实的***,也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一次深刻的评析,把自己的罪过全然的摆在世人的面前,任人评论。这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简直史无前例。

  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追求美名的虚伪,即便是那些自诩清高,不为名利折腰的所谓高尚者,在他们的内心其实都渴望着功成名就,希望受人敬仰,所以,他们都会选择将自己完美的作品和高尚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而对于内心阴暗的罪恶则完全的掩盖。而秋白呢?他却选择直面历史,直面人生,将那些历史的误会解释清楚,还原历史一份真实,对那些虚名和内心压抑的无奈彻底的释放,一切功过在历史的真实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想到这些,不禁对他油然而生一份强烈的敬意,一个敢于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将自己的过错全然坦白在世人面前,尊重历史的真实,坦诚自己的人生,他是伟大的,即便那些坦白的错误,在后人看来也是一份真诚而勇敢的可爱。也不由得联想起十八世纪伟大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它们都是对自己生命最后的坦白,对自己人生的深刻解析,将自己内心掩藏一辈子的独白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也涵盖了他们这一生犯下的很多错误及一些思想的污点,这样毫无遮掩的将自己的内心**裸的坦诚出来,这份勇气和坦诚值得我们钦佩。

  可是,对于他们这两部具有同样性质的遗作,却遭到世人不同的态度,卢梭的《忏悔录》享誉全球,而***的《多余的话》却是知之甚少。面对这样的现状,对秋白,更多一份怜悯;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多了一份理解;对于文学,也多了一份思考。因为西方文化自由开放的氛围,对于那些突破世俗的思想和言论很容易吸收,并发扬传播开来;而中国文化则一直推崇含蓄美,追求一种大同思想,对于那些直白的坦露就显得有些反感。另一方面,中国当权者正是共**,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秋白却在《多雨的话》中表明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丝毫的兴趣,走上那条道路完全是一个误会,当权者当然也不会让他的这些思想言论传播开来,在*****那会它还受到极大的打压了。虽然现在思想开放了,言论也自由了,但是毕竟传统文化还根植在我们思想骨子里,中国共**的马克思主义的统治思想在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也不容动摇呀,所以,***的《多余的话》还是很难在中国这片思想比较保守、思维比较禁锢的土地上大放异彩,这也注定它无法盛传开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会在历史的舞台上找到一个绽放的契机,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带来一场思想的解放,又或者它会永远这样冷冷清清的流传着。不管怎样,我都相信在历史的洗涤中,它都会守住自己的独特和真实。也因着这份真实的坦然,引发了我很多的深思,它也一定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全新的思考,关于人,关于思想,关于文化,关于自我,关于历史…

  《多余的话》引发我思考的不只是这些,还有对人和生命更深刻本质的思考。在我没有读秋白的遗作之前,我一直将他定位在一个纯粹的坚定不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信仰者,一个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领路人,一个骨子里正气凌然的文人,总之,是他那个时代所造就的典型的坚定革命者,为理想为事业奋斗不息的战士。然而,在我读完了《多余的话》后,他的这种形象在我心底完全打碎,这些刚毅有力的赞美之词用在他的身上完全是一种扭曲,就像他所说的“历史的误会”一样,完全是一种误解。

  这个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引发了我久久的思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毫无**头脑的无**主义者,怎么就在一种无形的浪潮中被推上**风暴的顶端,还在这条**之路上走完自己的短暂的一生,难道仅仅只是他身上那点特有的中国文人的软弱和积习吗?肯定不只是这些,那个时期的文化浪潮对于他人生的走向也有很大的冲击吧,他也只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