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靠一份工资过活吗?

  文/Susan Kuang

  2015年决定离职的时候,我完全不清楚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也没做任何详细规划,但我并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互联网的职业背景和一年多公众号的运营经验给了我一种直觉:未来个人价值的体现可以不再依赖企业,而是通过平台就能实现。因此,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而言,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

  我原本的计划是花一年时间潜心学习,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事情,没想到不到半年,之前一些酝酿了许久的想法便相继开花结果,各种项目顺利开展,收入也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虽然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进展速度还是比我想象中快很多。

  春节之后,我正式开始为自己工作的生活。尽管这样的生活并不比以前上班时轻松,但与之伴随的那种快乐、充实和自我掌控感是我过去从未感受过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许多人好奇我现在的职业到底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因为我无法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去描述自己。第一次听到“Slash”(多重职业+多重收入)这个概念时,我欣喜万分,激动的心情犹如被困在干涸的沙漠许久之后突然发现了水一般。人总是期望从他人那里发现相似的行为,以此来判断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当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与我相似的人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并坚信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从离职前开始说起

  回忆过去那不长不短的六年职场生活,我只能用“挣扎”两个字来形容它。这些年我并不开心,因为内心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我十分不喜欢这种“朝九晚五”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从小就被灌输了“好好读书,然后好好工作”的想法,认为替别人打工的上班生活是我们这种普通人的唯一选择。

  我猜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感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现实。然而我不愿意妥协,我想知道人生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于是,我在强迫自己适应职场生活的同时,努力寻找着不一样的出路。

  事实上,我在公司不开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才华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我的核心优势在于全面的综合能力:既有艺术和理想的一面,又有理性和逻辑的一面;不仅懂商业,还懂得人性;能说,能写,还能设计;除此之外,还拥有超强的学习、思考、创造和执行的能力。

  但问题是,在有着明确分工的商业机构,我只能被限定在有限的职能范围,无法发挥全能的优势。另一个不开心的原因就是我的创造力被极大地压抑了。创造力最忌讳的就是压力和被控制,在一个每天被盯着要产出和数据的环境中,人的大脑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创造。

  既然无法在工作中施展才华,我只好在工作之外寻求自己的一片天地。从商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起,我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事情。我先是在美国成立了一个论坛组织The Thinker Group,定期举办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相关的讨论会。回到北京后,我又与朋友联合创办了一个女性社区,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小有名气。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我们便开始走下坡路,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两年之后,我决定退出。此后,我开始减少社交生活,把所有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和学习,并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

  尽管那些在业余时间创建的组织没有为我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利益和回报,但我却因此收获到了金钱无法买到的“财富”:人脉、经验和反思。这些无形资产是我最终摆脱公司束缚的重要“资本”。

  为什么不**创业?

  曾经有人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多像你这样的人都在想着如何进行A轮**”,这是事实。这个时代,太多人中了“**创业”的毒,一有想法就想着要去**做大,以为融到了资金就等于迈进了成功的大门。每当有投资人问我是否有**需求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原因有两个:第一,钱不是白拿的,拿了钱就意味着失去掌控的权利,很可能会沦为资本的“奴隶”;第二,公司未必是最适应未来发展的组织形式。

  人总是爱犯“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毛病。虽然CEO们头上顶着显而易见的光环,但是他们背后的艰辛却少有人知道。我相信那些创业者们最初都满怀理想。一旦资金注入,数据的压力便随之而来,他们也就不得不偏离初心,变得越来越现实。

  为了达到投资人想要的发展速度,做出满意的数据,他们必须尽办法,不惜花重金吸引优秀人才。人才来了之后,还得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励和留住他们。事实上,如果不上市,那些所谓的股份和“身价”只是些无法兑现的数字而已。有些初创公司CEO每月到手的钱可能都没有一个高级程序员多,虽然听着“高大上”,但其实,他们更像是在为投资人和员工打工。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需分情况而论。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短视”,它讲究短期的投资回报率,没有耐心陪着你慢慢成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好事多磨,事物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急也没有用。这个时候,过于追求速度,拔苗助长,反而可能毁掉一个有潜力的项目。

  而且,**的成功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虚荣和盲目自信,无法沉下心来做事。自己的梦想,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依赖别人来买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来打磨项目,实现健康的“有机增长”,不至于为了数据和速度而出卖灵魂。

  我不**的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公司形式未必是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公司的本质无非是把一群人**在一起,协同合作完成共同的商业目标,既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利润。传统公司并不是实现某种商业目标的唯一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种松散的、合作式的组织形式来完成。

  事实上,与传统公司相比,这种新型组织方式更加高效和灵活。

  首先,它很好地解决了激励和管理的问题:在分配合理的前提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完全一致,集体收益越高,个人收益就越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它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公司管理若被自我管理取代,我们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去维持一个固定的组织形态,也就没有那些毫无意义的内部斗争。再次,它的松散性决定了它可以随时根据商业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解散,然后不同个体又能因为新的商业目标重新结合。

  我相信,随着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的大量兴起,这种新型组织形式会越来越流行。

  我目前所有的商业目标都是通过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来完成的。整个公司就我一人,财务和技术是由外包公司完成,所有项目都采用合作分成的模式。我们没有固定工作场所,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远程协作来完成。我们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激励,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行业:知识服务商

  现在花点时间来说说我在做的事情。我觉得罗振宇创造的一个新词——“知识服务”能够非常贴切地形容我目前在做的事情。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说:“农耕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工业时代,效率就是生命;而我们这代人遇到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他把罗辑思维定位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服务商,通过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为这个时代人的知识增长提供服务。

  我相信,这几年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学校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基本都已经过时,如果不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充电”的话,估计很快会落后于他人。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学习的热潮,似乎所有人都开始拼命地读书和学习。然而,这个热潮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退,它只会愈演愈烈,因为商业环境变化的速度只增不减。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知识”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品。

  关于学习和读书,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读什么,学什么,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学习?这是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选择越多就意味着选择越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帮我们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和知识,并通过二次“加工”,把它们整合成容易理解和吸收的知识类产品。这就是知识服务商的作用和价值所在——解决“选择困难”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类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普通的消费品,它的开发过程也与其他产品没有太大区别。开发者首先需要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接着就得开动大脑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它需要用到很多大脑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产品开发完之后就是宣传、推广和销售。若要把市场推广做得漂亮,心理学知识也是少不了的。之后,还得进行后期运营,根据用户反馈来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

  知识类产品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形式。它可以是文字类的书籍和杂志,可以是音频、视频或者在线的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