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传读后感(一)

  读了《马克思传记》这本书,我们小组成员的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由衷地感受到受益匪浅,同时对伟大的马克思先生多了进一步的了解及敬仰。

  着着《马克思传记》由英国肯特大学**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所着。文章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的传奇一生,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人的、**的和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同时让读者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刻地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出生在德国最古老同时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城市——特里尔城,排行老三。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酷爱知识,但并非是为了分数和奖励。马克思12岁时开始在特里尔读中学,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在这期间,他的数学老师、希伯来语老师及他的历史老师因为卡西诺事件而受到相应的处分,反动的副校长缪尔斯被认为反对当时流行的自由主义。从卡尔离校时只与其他老师道别而唯独没与缪尔斯告别可以看出他他是气愤的,对缪尔斯是十分藐视的。这也反应了马克思耿直、有**思想、感情分明的性格特征。我想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的性格,他才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力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吧,才能写下那本深入工人阶级了解工人疾苦,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的深厚的《资本论》。也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的性格,他才能大胆剖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来源于相对或绝对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榨取工人剩余劳动力,总结出闻名全世界的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论,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革命指明方向。

  着着着着他这种**鲜明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电白区同学的个性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村里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都不会说这样的话,但这恰恰放映了他们不羁的性格。因而马克思在学校期间也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但他也赢得了未来的妻子——燕妮。只有燕妮真正懂得卡尔马克思,而且用燕妮的话来说,马克思正是他:“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在启发着我们一个道理:有着自己**的风格和造诣才能捕获有才华女子的心,才能获得彼此心理上的默契。

  我们知道,事业的成功总是以付出作为代价。中年时期的马克思为了事业,他曾几次四处飘泊,几乎沦为乞丐。尽管历尽艰辛,受尽凄苦,但马克思克服贫穷和困苦,

  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完成了《资本论》。古语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坚毅的付出,踏实的努力,潜心学术,怎能做出一番成就来反观我们当下,多少同学平时学习不用心刻苦下功夫,到临近考试考核时才临时抱佛脚,或者想走捷径蒙混过关,又怎能考出理想满意的成绩呢

  随着对《卡尔马克思传》的深入阅读,我们小组成员对马克思的形象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着着着着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马克思自传读后感(二)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着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