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读后感(一)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出色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著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著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 ,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 ,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 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忽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 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 播种两次,收获 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关于名著读后感(二)

  《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剧情严谨,前后呼应,字字镀金,作者惜字如金,能少一笔的绝不多一笔,以致给读者产生联想,这或许是“红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本文绝不是对《红楼梦》的评价之文,也不是对剧情的解析,而是愚者阅读之后的些许感想,这样一篇巨著,如果不写个拙感劣想的,倒觉得有些雁过无留痕的遗憾。

  全书从头到尾离不开一个“缘”字,“缘”字真正体现了一种豁达的态度,因为不管是书中人物,还是现实中人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掌控,有的归缘,有的结缘,有的随缘,有的释缘,缘起缘灭,花开花落,用很理性地语言:缘字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发生联系可能性的。人们讲的最多的诸如姻缘,财缘,行缘,眼缘……想来,这诸多缘分又有多少是人的能自主把握。作者很好把握了读者对“姻缘”是人注定还是天注定这一永远没有答案的疑问,描写了在封建大家族的姻缘,以描写封建大家族之所以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


关于名著读后感(三)

  这雄伟无比,大气磅礴的开篇一词,引出了一部罗贯中所著空前绝后的历史演义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翻开泛黄的书页,字字细读,无数个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形象饱满而立体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的每一个情节都紧紧牵动著读者的心弦。勇于向命运宣战的,是坚毅的蜀汉。英才豪杰辈出的,是富庶的江东。胸怀凌云壮志的,是威武的曹魏。合上书本,仿佛置身于战鼓隆隆的沙场,硝烟弥漫,青山连著山外山,这不免生出种种豪情。三国鼎立,天下纷争。且看他们究竟如何将这历史的舞台点缀的五光十色,绚烂缤纷。

  “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可谓是唯一一个忠心于中兴汉室,胸怀苍生苦与痛,心牵天下安与乐的国都。说到蜀汉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蜀汉的顶梁柱——乱世枭雄刘备刘玄德。书中道,他白手起家,礼贤下士,关爱百姓,知恩图报,用自己的努力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发吗?我们虽为凡人,但只要有雄心壮志,并像他一样永不言败,永远在向前看,永远奋斗,那么成功是必然的了。这是刘备的成功之路,是蜀汉的复兴之路,也是我们可借鉴、学习的成功之路。

  三国演义中的东吴,真可谓是英杰辈出,“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洋洋洒洒一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道出了东吴少主孙权的气魄。正是英雄出少年。本该期待著这位年轻的贤君能有一番傲人的作为,留下千古绝唱时,罗贯中却笔锋一转,写了孙权晚年的粗暴与嗜杀。贤君变身为暴君,英主变身为昏君,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怎能不使人警戒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想有个完美的句号,有个理想的终结需要一颗冷静克制的心,需要持之以恒的行。(www.lz13.cn)

  曹魏,一直是实力强劲,一个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国,为首的是一位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的曹操曹孟德。“山不在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诗文字里行间透露著一股帝王之气,辽阔之姿。曹操有一个特点,他爱笑。他笑对友人,笑对敌人,笑对磨难,笑对天下。赤壁之战,他败走华容道,性命堪忧之际,他却还“抚掌大笑”。这是坦然,也是胸怀。面对困难,如果能像曹操般对其一笑而过,勇于直面它,挑战它,这样我们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强!

  战火纷乱,智谋层出,群雄并起,这是三国演义,看大江东去,品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历史佳作。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