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边读后感(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着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把栏杆拍边读后感(二)

  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实意境、想法。

  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今我错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股豪情与壮志!

  观书过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与笔下人、笔下物真切沟通交流,触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这优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负,并涌入我心!

  佳文中,《把栏杆拍遍》最令我难忘。或许是符合我这个年纪的心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触动着我,满腔的热血被调动!时兴奋,时悲伤,时愤慨。面对他的一生,我的内心五味陈杂!从起义始,至没落终,辛弃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令我叹息。“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于耳。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以诗以词抒情排郁。“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爱国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命!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对,辛弃疾只有一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应以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

  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


  把栏杆拍边读后感(三)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www.lz13.cn)若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则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