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读后感(一)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读后感(二)

  开历史千层迷雾,解读古今智慧人生,《百家讲坛》解读文化中国,是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当我第一次品读它时,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

  本次讲的是清十二帝之道光,道光——嘉庆的嫡子,一生勤俭执政。是清第8位皇帝,39岁即位,执政了30年,于69岁逝世。

  他在做皇子到皇帝期间与清朝其他十一位皇帝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嫡子即位的皇帝,其实他还有一个哥哥,只不过从小就死了。从雍正帝开始,就立下规矩——秘密立储,将写好的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这样,即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也避免了皇帝驾崩的事出突然。正当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围而猝死,又为未发现匾额后的诏书时,朝野上下,顿时一片混乱。而此时,喜恩站出来说按长幼让晏宁(道光)即位,而孝和睿皇太后虽不是晏宁亲生母亲,且自己也有二个儿子,但还是下了懿旨让晏宁即位。按道理说,有了宗室与太后的支持,即位也是理所当然,但毕竟有违祖宗家法,正当无奈之计,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了嘉庆的诏书,上面记载了嘉庆皇帝让晏宁即位,道光就这样被历史推上了皇帝的位子……

  也许道光在即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即非明君,亦非暴君。这样一个君王,他的功过得失很容易让人遗忘在记忆的长河里。在他三十年间的执政期间,他抓住了张格尔,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但作为**战争失败的主角,作为签下丧国辱权的《南京条约》的罪人,作为这个悲哀的君王,他——又在背后默默地承受了多少?

  其实,我们不能只单纯地站在史书的角度评断一个皇帝的“好”与“坏”。因为,每一个君王都有自己的悲哀,他们也不愿做千古罪人,只是,他们有着更多旁人所不得而知的无奈。君王,是世上的至尊,同时也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他们是上帝的牺牲品,上帝在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


百家讲坛的读后感(三)

  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www.lz13.cn)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但我还是感谢她的讲述,为我提炼了以上几点人生哲理,虽然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但却过于朦胧,不深刻,现在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自己近年干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发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讲坛有如“嚼饭哺人”,没了嚼的过程,滋味和营养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个比喻:历史古典文学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数社会菁英能尝到,大学教授上电视讲故事就象把坚果敲开,让大家分享果仁。

  没办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没闲情逸趣也没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别人“哺”了。的确,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我不可能去买线装竖排繁体的《论语》20篇来读,老实说,我好久没有读书了。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