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读后感2000字(一)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完《蓝色三环》了,这是我从教第一年买的书。十年来我会不时信手翻开它来读,每每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就像我从小到大都在翻看的那本《西游记》一样,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氛围中,一本书能读出不同的内容……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到内战打响之间的这段历史,在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仅简单介绍了国共双方的重庆谈判,之后就是国民**当局撕毁了和谈决议悍然发动内战。而当时双方为什么要和谈,怎样谈,谈什么都没有在教科书中详细阐述,当然这也不是普及性教科书应涉及的内容,教科书只是在***为什么要向***发出谈判邀请,***又为什么赴重庆谈判进行了简练的论述,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重庆谈判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中止战争,更不用说在重庆谈判基础上产生的国共美三方签署的停战令和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以后简称军调部)了,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停战令真的曾经签署过,军调部于1946年1月成立到1947年2月共方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出北平,存在了一年零三十九天的时间,内战则已经以1946年6月底***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爆发了。停战令从来就没有被国共双方任何一方真正执行过,军调部就围绕这个从未被执行过的停战令开展工作,在国共双方的领导人都知道战争是最终结果的前提下,军调部又能有什么建树呢?但是就是这个军调部,为国共双方提供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和展示实力的舞台,也就是这个军调处,在共**军事实力还与国民**有很大差距时,就已向人们昭示了战争的结局。其实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昭示着一个真理:创造并支配历史的不是英雄人物,而是普通人,也就是所谓的“**”,我国古代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了,而《蓝色三环》这本书又为这一结论做了一个注解。

  注解首先从和谈、停战令、军调部的产生开始,为什么国共双方都清楚根本不可能合作并和平共处,却都要和谈、停战?是***发现消灭在抗战中发展起来的共**和军队绝非易事?是***清楚共**的兵力和***比起来还相当弱小?是美国和苏联的“关注”?不到一年就打起来的内战开始时,这些问题不是也没有通过和谈解决吗?到底是什么使这有无数恩怨的两党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来?——是**对和平的期望,在长达八年的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无论谁公然决裂内战,都将站到**的对立面上去,作为**利益的代表共**不会这样做,******也不能公然这样做,所以才会有“***签字后狠狠掷下笔”的一幕。当然人们的期望为双方建立了谈判的平台,但谈什么,谈成什么样,就由双方各自的目的决定了:***的观点就象他对夫人说的那样:“这些话不过是说说罢了,至于什么时候实行,怎么实行,再视情而定嘛。”***则表示:“……既要保住地方,又不要让人家抓住小辫子……”,可见国共双方对和谈都没有抱有期望,只是这时**的意愿,加上当时各自的一些不允许开战的实际情况,如:***抗战后期为保存实力将军队调到大西南等地,需要获得部署内战军力的时间;**因各种原因始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宗旨,而这一宗旨在另一个党统治的中国中是不可能不被触碰的,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十分清楚了,任何国家和**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国家之中出现国中之国的。只是在经过了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后,中国**对国共继续合作有期待,在**的意愿可以“利用”时,和谈就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蓝色三环》这本书让我比较真实地看到当时情形,没有象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那样刻意丑化敌人或对手,也没有过分将共**的形象高大化,没有掩饰双方各自的谈判意图,从“假戏真演”“军人式不受协议约束的”“三方都在召开自己的会议”“"三连环”挂在大刀上”等标题中就能看出这是双方都没带诚意的谈判,但是在平实的记叙中我能感受到,获胜的注定是共**一方了,无论是谈判桌上的唇*舌剑,还是调处现场的实地勘察,甚至紧急时刻传递信息的方式,都让读者无不叹服共**的工作方式、风格、能力、水平,这样一个能人济济、团结协作的群体,势必会取得**的信任,承担领导天下的重任。这一点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共方行李在北平被特务蓄意扣留后,负责押运行李的同志无法与军调部**代表团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他竟然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了一行字:“请告军调部**代表,车押往景山叶公馆对过——红院子。”然后将纸条卷在钢笔帽里,顺手丢在路边。不久这张纸条竟然就被一个路过的黄包车夫拾到后辗转送到了军调部**代表手中,最终得以将重要文件、活动经费追回。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传递消息的方式呀,体现了**对广大**的充分信赖,也体现了**对**的支持,以及***的大失民心。同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国共双方都没有在停战问题上遵守协议,都有“**”行为,但国民**一方的“**”经常由于没有**的支持而漏洞百出,经不住推敲,而共**一方却以为群众路线执行得好,经常能几个村子的人都统一口径,让***代表团有苦说不出。

  在《蓝色三环》将军调部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军调小组一年的工作,以一个一个的片段点滴地呈现出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无法将当时的情形完整地再现出来了,但它仍然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那短暂的一段历史值得咀嚼的东西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在闲暇时体会、回味。


高中作文读后感2000字(二)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刚刚接触这本书,就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语气非常强硬,意思似乎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要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迫使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去推卸责任,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是有点惰性,寻找借口的人都是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主工作的能力,是的,借口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逃避一世。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服从并不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对待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有想法,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一旦领导者决定了,就要坚决服从,没有任何借口地去执行,因为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共识,在达成共同目标时肯定会受到障碍,反之,则能发挥超强的执行能力,使团队胜人一筹。事实证明,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是在服从的基础上而成立,否则,人的惰性就会极大地影响你的潜能,影响创造性的发挥。

  应该说,一名优秀的员工从不在工作中寻找任何借口,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得最好,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脱;他们总是能出色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替领导解决更多的难题;他们总是尽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尽力满足同事提出的要求,从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责任心有时也来源于对工作的热情。一个人对工作有热情,心里就会有很强的责任感,责任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对工作有热情或者说感兴趣,对于领导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善任,使员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员工来说,工作一旦确定,就应该自觉的去培养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能完成任务就是对,不能完成任务就是错,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员工的工作准则。

  不寻找借口,就是敢于承担责任;不寻找借口,就是永不放弃;不寻找借口,就是锐意进取。

  借口的危害是无比巨大的,它会在不经意间慢慢的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对待“借口”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坚决的摒弃。“有效执行”是一种包含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是用于指导我们能够实现各项工作战略和目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而要确立“有效执行”,必须用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引导,并把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心中,通过长期的努力去实现。

  《没有任何借口》教会了我无论接到什么样的工作任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去完成,而不是遇到难题就退缩和推诿,不但要迎难而上,而且为了完成任务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它使我学会了如何适应压力,并把压力变成动力,而不是去为完不成任务而寻找借口。它让我在一次次想办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一次次的体会到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成就感。这些工作的经历和过程,使我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不但激发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潜能,而且还使得这种价值和潜能不断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

分页:123